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若非英年早逝-卖茶叶的小贩成为一代明君-何来大宋皇朝 (若非英年早逝什么意思)

唐朝灭亡后,五代乱世,兵戈四起,民不聊生,有个家境贫寒的小孩,名叫柴荣,十二三岁就走南闯北,贩卖茶叶,他聪明伶俐,能言善辩,替他的姑父郭威赚了一大笔钱,郭威是个将军,喜欢柴荣的机智能干,便收他为养子,...

admin
唐朝一完蛋,五代就乱套了,到处打仗,老百姓日子苦得不行。有个穷人家小孩,叫柴荣,才十二三岁就跑南闯北卖茶叶。这小子机灵,嘴也甜,帮姑父郭威赚了不少钱。郭威是将军,看柴荣能干,干脆收当养子,让他改姓郭,从那以后,他到死都叫郭荣。 郭威后来官越当越大,郭荣就不卖茶叶了,跑去从军,打了好几场胜仗,成了郭威手下的得力干将。 乾祐三年(950年),郭威带大军在外头,沙陀后汉的皇帝刘承佑这人特猜忌,居然派人杀汉人大臣想夺军权。郭威躲过一劫,气得直接起兵“清君侧”,带着大军往汴京打,还让当时29岁的养子郭荣守着邺都,管着后方。 谁知道刘承佑这浑人,蛮性子没改,大军快到城下了,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把郭威的两个儿子(青哥、意哥)、一个女儿,还有郭荣的三个儿子(大儿子宜哥,另外两个还在吃奶,连名都没取)全给杀了。 郭威听到消息,哭得死去活来,将士们也全炸了锅,在七里坡把沙陀汉军打得大败,攻进京城报了仇。郭威被大伙儿拥着当了皇帝,灭了沙陀人的后汉,光复了华夏,建了后周。

周太祖:郭威

若非英年早逝-卖茶叶的小贩成为一代明君-何来大宋皇朝 (若非英年早逝什么意思)(图1)

郭威就剩郭荣这一个养子,把他当接班人使劲培养,先封太原侯,后来又封晋王、开封尹,管着内外兵马。显德元年(954年),郭威没了,34岁的郭荣继位,就是历史上的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。

周世宗:郭荣(柴荣)

若非英年早逝-卖茶叶的小贩成为一代明君-何来大宋皇朝 (若非英年早逝什么意思)(图1)

先说个事儿,周世宗文皇帝郭荣,他其实姓郭,不姓柴。继位前就是他姑父兼养父郭威正式立的皇子,当了皇帝后也一直守着自己是郭家嗣子的本分。

他没跟自己生父柴家见过面,对柴家按长辈礼节待着,也没封亲兄弟当王,更没把柴氏族人封成皇族。当然,更不会干那种冒天下大不韪的事,又改回姓柴。

后来后周两代皇帝,“郭荣”“郭宗训”,在史书上变成“柴荣”“柴宗训”,其实是史官改的。这么干无非是想削弱周世宗的合法性,顺便让赵宋王朝取代后周显得更名正言顺(柴能代郭,赵自然也能代柴),跟唐朝史官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,倒有点像。

几百年来,因为宋朝统一后没收回幽云地区,还跟辽、金这些北方异族王朝长期和平相处,承认他们的帝号,给岁币,不像传统汉人王朝那样“君主华夷、天下独尊”。

所以很多人觉得这是大遗憾,甚至是屈辱。而宋朝能建立,又偏偏是因为郭荣英年早逝。

所以“要是郭荣不早死,能带着华夏王朝干出啥成就”,就成了几百年来老有人聊的历史假想,好多厉害的历史学家都说过自己的看法。

其实宋太祖赵匡胤和周世宗郭荣,这俩人年纪差不多,都是华夏民族少有的人杰,真没必要说这个好那个坏。能在同一个时代一起写历史,一个接着一个继承志向,已经是超牛的英雄传奇了。要是郭荣能多活二十年,他的成就跟赵匡胤也不会差太多。

一、周(宋)与北汉之争,郭荣与赵匡胤的战略方向异同

周(宋)跟北汉掐架,其实就是晚唐以来一百多年宣武军和河东军争霸的延续。

后梁太祖朱温对唐朝皇室和朝官赶尽杀绝,对盟友坑蒙拐骗,对部下冷酷得不行,个人私德烂大街,啥信义廉耻都没有;但他同时兴农桑、轻赋役,让老百姓能安生过日子,对百姓的安定之功,远不是李克用的河东沙陀集团能比的。

后者那时候还没完全汉化,就是个异族武人集团,到李嗣源、石敬瑭那会儿才稍微有点正经样儿。看李克用父子干的那些事,说他们“忠于唐朝”简直是笑话,当时都没人信。

朱温死后,他那几个儿子太拉胯,国家没了,后来建的后唐、后晋、后汉,一直是沙陀武人掌权,称霸北方几十年。李克用、李存勖、李嗣源、孟知祥、李从珂、石敬瑭、刘知远……那时候多少乱世枭雄都从这儿出来的。传到北汉政权,还勾结契丹,是中原汉人政权的头号敌人。

河东军和河南军争霸,河东占着地形好的地方,有“表里山河”的优势,打输十次还能靠着地利守着苟延残喘,河南要是惨败一次就彻底完蛋。五代好几个王朝更迭都证明了这点。

朱温在四战之地,合纵连横整军安民,本事有人说能跟曹操比,但因为围太原没打下来留下后患,他死后,朱梁帝国被李存勖(李亚子)一下子就灭了。后来还有石敬瑭、刘知远,都是靠着河东军打进汴梁建的国。

所以对汴梁政权来说,占着地利的河东军阀就是个大麻烦,要命的玩意儿,关系着政权死活。像南唐、后蜀那种占着地方自己过日子的政权,在攻击计划里就排后面了。

虽然到北汉刘崇父子那会儿,这个河东政权已经兵不强将不弱了,但人家有个好干爹——统一了漠南辽东,又占了燕云之地,几十万大军的契丹辽国。

都城汴京就在契丹和北汉的直接威胁下,还扯什么“先南后北”或者“先北后南”的统一大战略?太不切实际了。

对每个政权来说,先活下来,才能谈发展。眼前的麻烦不解决,先去收拾江南荆湖,就不怕重蹈朱温覆辙,给别人当嫁衣?

郭荣刚继位时的后周,本质上就是刚建没几年的藩镇军阀政权,没法跟恩义已立、民心归附的正经王朝比。就算是安史之乱时的唐朝、靖康之耻时的宋朝,合法性和统治稳固性也比它强多了。

所以当北汉和契丹凑了十万联军打过来时,要是这一仗输了,汴梁肯定守不住,后周一战就亡国,郭荣就得在朱友贞、李从厚、李从珂这些倒霉皇帝的名字里再加一个。

不是河东军出身的赵匡胤兄弟根本出头不了,北中国的乱局还得延续多久,谁也说不准。

好在老天保佑,周军先锋骑兵先跑了,步兵也卸了甲,皇帝郭荣带着禁军亲自上阵,顶着箭雨往前冲,禁军大将赵匡胤大喊“皇上都这样了,我们怎么能不拼命!国家的安危,就在这一仗!”(【主危如此,吾属何得不致死!国家安危,在此一举!】)

君臣一条心,拼命死磕,终于把敌人势头压下去了,士气也提起来了,将士们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,把北汉军主将杀了,一举打垮敌军。北汉皇帝刘崇吓得跑路,第二年气死了。

高平这一仗,算是后周真正立国之战,郭荣趁机打到太原城下显摆武力,让北汉好几年不敢南下,之后才能慢慢收拾,分兵打后蜀拿下秦凤,亲征南唐抢到淮南,既得了两块战略要地,也把这两个对手打得半死不活。后周从此成了中原最牛的政权。

也就是这一仗,赵匡胤真正崭露头角,立了大功,才得到郭荣的信任,在禁军里慢慢攒势力,最后郭荣一死,他穿上黄袍,取代后周建了宋朝。

赵匡胤当上皇帝后,先打北汉没打赢,骁将荆罕儒在汾州战死,觉得这块硬骨头不好啃,才定了所谓的“先南后北”战略,但执行得也不坚决。他平定南方各国,都是派大将和精兵去,除了刚继位时平潞州和淮南起兵,赵匡胤在位期间唯一一次亲征,是后蜀灭亡后,带着全国兵力打太原。只是辽军来救,城打不下来,才撤兵转头去灭南唐李煜。

但这一仗已经把北汉打得快死了,大半人口都被强行迁到宋朝境内,剩下的十一个州只有三万兵,所谓“虽然老巢还在,但已经又惨又危险,得到了也开不了多少地,丢了也不算啥大祸”。

等基本统一南方后,赵匡胤又发动第三次北伐,五路大军势不可挡,杀了几千敌人直接打到太原城下,要不是他突然病重,怎么会没成功?

说到底,赵匡胤不想灭北汉拔太原?先扫除这个对汴京的头号威胁?只是他背后有辽国死撑着,靠着城坚地利,才不得不转向南方。

同样,要不是郭荣死得早,他也不一定在攻城不下后调整战略,听他谋士王朴在《平边策》里的话,执行跟赵匡胤类似的统一方略。

【得到江北,就能用他们的人,扬我们的兵,江南也不难平定。这样用力少功劳大。得到吴国,桂、广都会成为内臣,岷、蜀可以一封信召来。要是不来,就四面一起打,四川平了。吴、蜀平了,幽州也会自己来。只有并州(北汉)是死敌,不能用恩信诱惑,必须用强攻打。但他们从高平败了后,力气用光了,气势也没了,不够当边患,可以以后再说。】——王朴《平边策》

毕竟这俩人都是当时的英雄,都知道占着地盘的南方小国只是小毛病,河东军和背后撑腰的契丹辽国才是要命的大病。

赵光义灭北汉后,平了太原城,就跟杨坚毁邺城一样,背后都是对这个为中心的政权根子里的忌惮。

郭威、郭荣、赵匡胤、赵光义这四代英主,前赴后继花了快半个世纪,才终于在唐朝的废墟上重建了个昌盛的汉人王朝,结束了打了上百年仗、老百姓饿肚子的乱世。

所以赵光义时代虽然两次北伐没打赢,损失了兵将,但这个王朝的根基已经稳得不行了。

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。

二、郭荣的身后事安排之失、后周王朝被取代之必然。

郭荣最大的问题,就是没安排好身后事。

从中唐藩镇割据开始,快两百年了,不懂带兵、不立恩信的小屁孩,光靠血缘就能保住地位的,一个都没有。这跟大一统王朝的传承完全不一样。

郭宗训在当时那种情况下,一丝丝可能保住皇位都没有。就算没有赵匡胤,郭威的女婿张永德、外甥李重进这些人,也对皇位眼红得很,一样可能取代后周。

孙策不把位子传给儿子孙绍传给弟弟,司马师不传给养子司马攸传给弟弟,高澄不传给儿子传给弟弟,郭威当了皇帝后不考虑多纳后宫生儿子,而坚定不移地培养养子,都是同一个道理。

就连赵匡胤长期都把赵光义当实际储君,等亲儿子长大了,赵光羽翼已丰,想换储也来不及了,也是这个原因。

郭荣病重后,为了保住小皇帝的位子,费劲心思打压张永德、李重进,反倒让跟郭威八竿子打不着的赵匡胤轻松得了天下,这是他眼光和胸襟不如他养父的地方。

当然,这也是他作为郭威养子不是亲儿子的先天不足,让他明明有几个血缘上的成年亲兄弟(他生父柴守礼生了五个儿子),却不能培养重用。明明有个不算小的血亲家族却不能依靠,反而从继位起就刻意疏远。再加上郭威在世时为了维护郭荣的皇嗣地位,没给张永德、李重进同样的皇子身份,所以郭荣临死面对的储位问题,几乎无解。

(所以诸葛亮为啥只是蜀汉的小国丞相,却让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使劲推崇?这种又忠又能,扶着幼主鞠躬尽瘁的臣子,几乎是所有皇帝对大臣的终极梦想。)

赵匡胤既是郭荣手下的得力大将,又是他的亲戚(赵光义和郭荣是连襟),所以被重用,当了心腹,也不奇怪。

所以说,要是郭荣真是“柴荣”,要是后周真是柴家的天下不是郭家的,那赵氏兄弟想得国几乎不可能,就算能成,过程肯定比历史上难得多。

郭荣病重后,能让后周政权延续下去的可能,几乎没有。在几个法定继承人都还是小孩的情况下,就算郭荣大公无私,愿意把位子让给郭威的女婿或外甥,他们和郭威生前没有父子名分,终究也是改朝换代,只不过可能在新皇室延续郭威的一丝血脉。

但中国跟日本、西欧的礼法习俗完全不一样,女婿和外甥传的女方血脉根本不受重视,跟路人甲没区别。郭威宁愿选张永德、李重进,也不选自己没血缘关系的内侄当养子,在五代乱世也不奇怪。

郭荣要是想学南唐烈祖李昪(徐知浩),改郭姓为柴姓,让柴家变成名正言顺的皇族,靠亲兄弟扶保幼主,同样不行。

毕竟郭威是终结沙陀武人三朝乱政、光复华夏的英雄,而且仁德爱民、威望很高,远不是杨吴政权的权臣徐温能比的。郭荣要不是郭威的养子,本身不过是个穷卖茶叶的,凭什么当皇帝?

而且徐知浩从进杨吴政权核心,到最后改回李姓称帝,花了整整二十年,郭荣从当皇子到掌天下,加起来不到十年,就算他有这个心思,也根本来不及。

再说了,就算舍得背忘恩负义的骂名,小皇帝柴宗训还是保不住皇位。柴家的江山就算能压住郭家的忠臣,还有赵匡胤这种心思活络的,顺利延续下去,最后能继位的也必然是他成年的弟弟。

这么费心费力,给别人当嫁衣,又何必呢?

所以,为郭宗训可惜,也为郭荣叹气。郭宗训让位后被软禁,刚到二十岁就死了,还没留下后代。郭荣的其他几个儿子也早夭了,或者“不知道跑哪儿去了”(当时笔记记载,有两个孩子被大将潘美和大臣卢琰收养,一个改姓潘,一个改姓卢,后来延续了郭荣的血脉)。

剩下一些在大周朝不算皇族的柴氏族人,给新朝当活招牌。当然,王朝换血,这也正常。要说血腥程度,已经比之前各朝更迭轻多了。

不管怎么说,赵匡胤终究是终结了刘裕开启的杀前朝皇族几百年的坏毛病。他跟着郭荣打淮南时,在楚州屠杀中只活了一条巷子的爱民之举,到现在还流传着,能看出他的恻隐之心。

三、周世宗郭荣的历史评价。

历史上的郭荣,被历代史家称为“五代第一英主”,真不是因为“周世宗英武,要是不早死肯定能平了燕云,比两宋强”这种假想,

而是他在位的短短六年里,已经超称职地完成了当一个北中国政权首领的本职工作,他的军功政绩,是汴梁政权从割据军阀过渡到真正大一统王朝不可磨灭的一环。

整顿禁军,淘汰老弱,建立殿前诸班,初步革除了中唐以来冗兵的毛病;

施政有方,扩大汴京外城,疏通运河,关心农事,均平田租,招抚流民,恢复生产;

限制佛教,严禁私自出家,收缴大量佛像、钟、磬等法器铸成钱,让国库有钱了;

革除弊政,用法严厉,管着群臣,让州县官吏占的课户和俸户收归州县,改由中央直接发俸钱,加强了中央集权;

征伐四方,打哪儿哪儿赢,高平之战让强敌北汉“力气用光了,气势也没了,不够当边患”,打孟蜀拿下秦凤四州把他们打回四川,夺淮南十四州六十县把南方霸主南唐打成江南国自己去掉帝号,

连续打败三个方向的强敌,让他们从统一中国的竞争里出局,给后来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郭荣即位时后周的疆土:

若非英年早逝-卖茶叶的小贩成为一代明君-何来大宋皇朝 (若非英年早逝什么意思)(图1)

郭荣去世后后周的疆土:

若非英年早逝-卖茶叶的小贩成为一代明君-何来大宋皇朝 (若非英年早逝什么意思)(图1)

郭荣生命中最后一次出征,趁着敌国庸主在位,一路招降纳叛,兵不血刃,从北方霸主契丹虎口里拔下关南二州三关十七县,对之后中原王朝和契丹长期相持,更有重要战略意义。

所以《五代史》里夸他“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分析强弱、比较敌我,趁着辽帝(述律)的劣势,抓住不能错过的机会,这不是能明明白白决定胜负的人,谁能做到啊?”

因为前面的仗打得太顺了,郭荣不顾众将反对,想趁乱打幽州,也是人之常情,只是马上就因为生病停了,这未尝不是天意。

毕竟“睡王”耶律璟再再再不成器,上升期的草原帝国也朝气蓬勃,废了蠢蛋立个聪明的,就跟玩儿似的,绝对不是朱元璋徐达面对的鲁班天子和裸奔将军能比的。

因为郭荣从小行商,走南闯北,见识多,对商业、城建、水利都挺有心得,他大力搞商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想法,被他拓宽到四倍的汴京城,也被后来的赵宋继承了。

宋朝三百年,商品经济发达、市民文化繁荣,这种跟以前各朝都不一样的特色,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、古代史上最繁华的汴京城,其实都是周世宗郭荣这个卖茶叶出身的帝王打下的基础。

郭威——郭荣——赵匡胤——赵光义,这本来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整体。四代君主花了快半个世纪,才终于在唐朝的废墟上重建了个昌盛的汉人王朝,结束了兵荒马乱、老百姓饿肚子的百年乱世。

所以赵光义时代虽然两次北伐没打赢,折损了兵将,但这个王朝的根基已经稳得不行了。

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。


上一篇: 俘获一位美女-此女做了一首诗流传千古-宋太祖灭蜀 (俘获一位美女的小说) 下一篇:为什么还说-唐强宋弱-呢-唐对外战争胜少于败-宋对外战争胜多败少 (为什么还说出去的话就忘了呢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