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却同意议和还向敌方年年进贡-已胜券在握-北宋最无解的一战 (皇上说同意怎么说)
澶渊之盟,说起来其实是一件很不解的事,就好比我们平日里玩的纸牌游戏炸金花,输掉的一方要向赢方进贡,胜方则心安理得地接受,在古代战争中,这个原则也广为遵行,失败的国家必须向对方纳贡祁安,弱肉强食嘛,原本...
“澶渊之盟”这事吧,我一直觉得挺怪的。就好比平时玩炸金花,明明牌好得能赢,结果临了却跟输家说“你给我点钱,咱不玩了”,还心安理得收了贡。古代打仗也差不多,输了就得纳贡求和,弱肉强食,本没啥可说的。可宋辽这场仗,明明宋军眼看要赢,最后居然反过来给辽国送钱送粮,你说逗不逗?
那这背后到底有啥猫腻呢?咱们慢慢聊。
澶渊之盟是宋辽打了四十多年仗后签的约,结果居然让俩死对头安生了121年。百姓能过日子,各行各业也红火,宋朝这才有了所谓的“百年和平”。澶渊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,离黄河北岸就一天路程,到开封才200里,妥妥的京畿咽喉,丢了它,开封就暴露在敌军眼皮子底下。
1004年,辽圣宗和萧太后带着20万大军杀过来了,直扑澶州,东京开封都快慌了。宋真宗赵恒这人吧,天生怕打仗,第一反应是跑,连皇帝都想溜了,底下官兵更是人心惶惶,满城都是“要完”的气氛。
按理说,宋朝再不济,对付契丹也不该这么怂啊?可你要对比下当时的军事实力,可能就懂了。
先说兵力。1004年,宋朝全国总兵力70-80万,但真正能打的禁军才40万,剩下的26万厢军都是干运输、杂活的,跟辽国骑兵野战?估计上去就是送。能顶事的就河北、河东、京师三地禁军,加起来37万。
再看辽国,光南京幽云地区就有56万6千大军,对付宋朝的中京地区5万,东京对高丽7万,西部对西域12万,上京16万,总共96万6千,这数量比宋军禁军多出一大截。

辽 北宋 西夏形势图_图
再说说战力。宋军对契丹,那心里阴影可不是一般大。当年赵光义三征契丹,次次大败,这恐惧感代代传,萧太后才敢亲征。而且赵恒那时候国库早就空了,加税加得老百姓怨声载道,皇帝自己都焦头烂额。
契丹呢?全民皆兵,“十五以上,五十以下”全得当兵,骑兵多,马也壮。宋朝呢?军马才20万匹,数量和质量都差一大截,这仗怎么打?
所以啊,不管兵力还是战力,宋朝都硬气不起来,赵恒想跑也就不奇怪了。就在大家准备跑路的时候,有个人站出来了——宰相寇准。这家伙胆子是真大,直接怼回去:“谁给陛下出的这主意?该杀!现在您神武,将领也齐心,要是亲征,敌人肯定跑。要不行就奇袭他们,或者坚守拖垮他们,咱们稳赢啊!咋能扔了祖宗庙社跑楚蜀?人心散了,敌人趁机打进来,天下还保得住吗?”

澶州的位置所在_图
寇准一顿分析,赵恒没话说了,只好硬着头皮亲征。可路上这怂包又想打退堂鼓,又是寇准上:“大臣们都跟老娘们似的!敌人都快到家门口了,您只能前进,不能后退!河北军队天天盼您到,士气能涨十倍!您要是退一步,军队就散了,敌人追过来,金陵(南京)都去不了!”旁边一个侍卫也帮腔:“您奉天命讨伐,肯定赢!要是不走,敌人更猖狂,不如先到河南,发诏书催其他军队,敌人自己就退了。”
赵恒总算到了澶州,宋军一看皇帝来了,跟打了鸡血似的,齐声喊“万岁”,声传几十里,士气直接拉满。
澶渊之战_图
双方僵了十几天,辽军统军达览出来督战,结果被宋军的床子弩一箭射中额头,当场就死了。辽军司令一死,士气全无,萧太后也心凉了,想议和。赵恒正不想打,一拍即合,1005年1月签了约:宋朝每年给辽10万两银、20万匹绢。因为澶州宋朝叫澶渊郡,所以叫“澶渊之盟”。
这盟约是寇准主持签的,对宋朝来说挺重要,换来了百年和平。可寇准的好日子没过多久,景德三年(1006年),说罢相就罢相,直接被踢去陕州当地方官。从权倾朝野的宰相到偏远地区的小官,这落差也太大了。
寇凖(961年—1023年10月24日),字平仲_图
为啥寇准结局这么惨?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:
一是得罪了政敌。之前劝亲征时,寇准当众骂了主张迁都的大臣,比如王钦若,这些人记恨上了。后来有人跟赵恒说:“您玩过博吗?输光钱把所有家当都押上,叫孤注。您就是寇准的孤注啊!这多危险!”王钦若这么一挑拨,赵恒心里就疙瘩了。
宋真宗,赵恒(968年12月23日-1022年3月23日)_图
二是寇准太骄傲。盟约签完,他觉得自己功劳最大,开始独断专行,任人唯亲,同僚都弹劾他。而且这家伙没眼色,敢拉皇帝衣服讨论事,换谁谁不烦?
三是没人帮。他在朝这么多年没朋友,唯一真心帮他的毕士安一死,他就没人撑腰了。毕竟“一个好汉三个帮”,没人帮,倒台是迟早的。
成也澶渊之盟,败也澶渊之盟。寇准靠这盟约风光一时,最后却因此丢了官,一辈子起起落落,最后死在外地,想想也挺唏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