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禹锡的生平事迹-北宋诗人刘禹锡的人物简介 (刘禹锡的生平事迹)
早年生活刘禹锡,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,七代祖刘亮,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,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,父亲刘绪,为避安史之乱,迁居苏州,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,772年,,其父、祖均为小官僚,父刘绪曾...
刘禹锡的祖上挺厉害,是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,七代祖刘亮,在北朝当过冀州刺史、散骑常侍,后来跟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。他爸刘绪,为了躲安史之乱,举家迁到了苏州。刘禹锡就出生在大历七年(772年),他爸爷爷都是小官僚,他爸刘绪以前在江南当官,刘禹锡的青少年时期基本就在那儿过的。他从小就学儒家经典、吟诗作赋,既聪明又肯下功夫,写诗还得到过当时有名的诗僧皎然、灵澈的指点。

十九岁前后,刘禹锡跑到洛阳、长安游学,在读书人里头名声挺响。贞元九年(793年),他和柳宗元同年中了进士,又考上了博学鸿词科。两年后再过吏部取士科,当上了太子校书,没多久因为家里长辈去世,回家守孝了。贞元十六年(800年),杜佑当淮南节度使兼徐泗濠节度,请刘禹锡去做掌书记。后来跟着杜佑回扬州,在幕府里帮着写了不少表状。贞元十八年(802年),调到京兆府当渭南县主簿,没多久又升了监察御史。那时候韩愈、柳宗元也在御史台,三个人成了好朋友,常来常往的。
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正月,唐德宗死了,顺宗即位。原来的太子侍读王叔文、王伾一直想改革弊政,这时候得到顺宗信任,进了中枢。刘禹锡和王叔文关系不错,才华和志向特别受王叔文看重,就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、判度支盐铁案,参与管国家财政。那会儿刘禹锡政治热情高得很,和柳宗元一块成了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。“二王刘柳”这帮人上台时间短,倒是搞了不少有进步意义的措施,但改革动了藩镇、宦官和大官僚们的蛋糕,保守势力一反扑,很快就垮了。顺宗只好让位给太子李纯,王叔文被赐死,王伾贬了之后病死,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八个人先被贬成远州刺史,接着又贬成远州司马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八司马事件”。走到江陵的时候,再贬连州(现在广东连州)刺史。当时一起被贬成远州司马的共八个人,史称“八司马”。元和九年十二月(815年2月),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被召回了京城。元和十一年三月(817年2月),刘禹锡写了首《元和十一年,自朗州召至京,戏赠看花诸君子》,结果得罪了当权的人,又被外放去当连州刺史。刘禹锡在朗州前后待了近十年,这期间写了不少寓言诗,表达对当朝权贵的不满,又写了很多赋,说自己不甘心就这么沉沦。因为接触了当地的民间歌谣,他的诗也沾了点新味儿。这时候他还写了好多哲学论文,最重要的是和柳宗元《天说》对应的《天论》三篇。元和九年(814年)十二月,他才和柳宗元他们被诏令回京。但没多久又被贬到更远的播州当刺史,幸好有裴度、柳宗元他们帮忙,才改成连州刺史。刘禹锡在连州待了近五年。元和十四年(819年)因为母亲去世才离开。长庆元年(821年)冬天,刘禹锡被任命为夔州(现在四川奉节)刺史。长庆四年(824年)夏天,调到和州(现在安徽和县)当刺史。宝历二年(826年)被调回洛阳,在东都尚书省任职。从第一次被贬到这时候,前后总共二十三年。
大和元年,刘禹锡在东都尚书当差。第二年回朝当了主客郎中,写了《再游玄都观绝句》,能看出来他虽然老挨整,但骨头还是挺硬的。之后又当过苏州、汝州、同州刺史。从开成元年(836年)开始,改了个太子宾客、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。会昌元年(841年),加了检校礼部尚书衔。当时人都叫他刘宾客、刘尚书。刘禹锡晚年到了洛阳,跟白居易、裴度、韦庄这些老朋友常聚一块儿写诗唱和,日子过得挺悠闲。他和白居易还留了《刘白唱和集》、《刘白吴洛寄和卷》,跟白居易、裴度有《汝洛集》这些唱和的好作品。后来他又当过集贤殿学士、礼部郎中、苏州刺史、汝州刺史、同州刺史,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。会昌二年(842年)在洛阳病死了,活了七十一岁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,葬在河南荥阳(现在郑州荥阳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