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-积贫-又-宋朝为什么没有亡于内乱-积弱 (宋朝积贫积弱)
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灭亡的事情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,大多数人对于宋朝的第一印象,大概就是积贫积弱,这个来自于钱穆先生的评价,让宋朝一直笼罩在阴郁的天空当中,直观来看,钱穆先生的评价是有道理的,...
很多人对宋朝的印象,可能还停留在“积贫积弱”这四个字上。钱穆先生在《国史大纲》里这么一评价,宋朝好像就一直在“挨打”的阴影里打转。直观来看,好像确实是这样——三百年历史,辽、夏、金、蒙古,哪个没来踩一脚?宋朝对外打仗,胜少败多,签的条约也不少,看着确实挺“怂”的。

可奇怪的是,按理说这么“穷”又这么“弱”,还老打败仗、割地赔款,老百姓早该反了吧?结果北宋加南宋,硬是撑了三百多年,还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没被自己人推翻的王朝?这事儿,细想挺有意思的。
“积弱”但不“积贫”
“积贫”这个词,就是钱穆先生先叫开的。他在书里说宋朝统一了,但始终摆脱不了“贫弱”的命运。后来翦伯赞先生写《中国史纲要》,也说宋神宗想让王安石变法,改变“积贫积弱”的现状。这么一来,“积贫积弱”就成了宋朝的标签,好像它就是大一统王朝里最穷最弱的一个。但真这样吗?未必。“积弱”可能是真的,但“积贫”真不见得。
宋朝那会儿,商品经济、文化教育、科技创新都搞得挺溜。鼎盛时,GDP占全球22.7%,比整个西欧加起来还高。有人可能会说:“有钱有啥用?不都拿去给辽金当岁币了?”其实岁币也就占财政收入一小块,跟整个经济总量比,九牛一毛。拿钱换和平,确实屈辱,但对老百姓来说,至少少打仗,负担轻啊。开封城里,人口百万多,店铺六千多家,想开哪就开哪,还有夜市、晓市,晚上逛街、早上赶集,日子过得挺滋润。

虽然宋朝也有封建王朝的通病,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,确实比以前提高了不少。经济往上走,日子有盼头,老百姓自然拥护朝廷。这也是北宋灭了,南宋还能接着混的重要原因。
“强干弱枝”的军事制度
宋朝的“强干弱枝”军事制度,从打仗角度看,确实不太行,老是打不赢。但好处也有——它让宋朝几乎没出现过大的军阀割据或者地方叛乱。老百姓活在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里。就算北宋末年有方腊起义,规模也不大,没闹多久,对社会破坏也不严重。所以总的来说,宋朝百姓日子过得还算太平。
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
宋太祖当年立了块石碑,刻着“不杀士大夫”。后来的皇帝都守着这个规矩,特别敬重文人,搞了个“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”的架势。古人说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宋朝对士大夫这么好,士大夫自然也忠心。北宋灭亡后,南宋出了韩世忠、岳飞这些拼命的;到了崖山海战,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,张世杰战死,几十万军民跟着跳,这忠心,没得说。

宋朝倡导气节
中国人本来就讲究气节,宋朝把这事儿又拔高了一层。理学发展起来,虽然也有不好的一面,但好处是让民族凝聚力更强了。岳飞的“精忠报国”,文天祥的“人生自古谁无死”,陆秀夫的“崖山之后无中国”(虽然这句话后来有争议,但精神是真实的),他们都是气节的代表。正是这些人拼命,宋朝才撑了那么久。

宋朝这朝代,其实特别复杂,简单用“积贫积弱”概括,太不公平了。经济、政治、文化都挺繁荣,陈寅恪先生就说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”(这话原话是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”)所以啊,宋朝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撑了三百年,还成了唯一没亡于内乱的王朝,不是没道理的。我们当然得承认它三百年的屈辱,但也不能忘了它的伟大,和那些英雄们的壮烈。
参考资料:
《国史大纲》 钱穆
《中国史纲要》翦伯赞
《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》陈寅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