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军惨败的原因是什么-君子馆之战宋朝为什么会输 (宋军惨败的原因有哪些)
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君子馆之战的文章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宋太宗时期是北宋和辽国交战比较密集的阶段,也是宋军拥有可观战力的阶段,只是空有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梦的宋太宗,缺乏相应的才能,对内稳...
今天来聊聊北宋和辽国打过的那场君子馆之战,这仗打得,真是让人唏嘘。
宋太宗在位那会儿,北宋跟辽国可是没少干仗,宋军其实也有两下子,但宋太宗这人吧,对内收拾人还行,对外打仗嘛,就有点……嗯,屡战屡败,把家底都快输光了。要说宋太宗这“战绩”,君子馆之战绝对是个大写的“耻辱”,宋军河北防线直接被打崩,辽军跑北方州郡抢了一通,那叫一个羞辱。

君子馆之战发生在986年,跟7年前的满城之战有点像,都是北宋北伐被打趴后,辽军趁机南下找茬。满城之战时宋军还能打个防守反击,赢得很漂亮,可君子馆之战却输得稀里哗啦,这差距到底在哪儿呢?
其实啊,君子馆之战前,宋军的士气已经低到谷底了。岐沟关那仗对宋军的打击,可比之前的高粱河大多了,简直是把宋军的精气神都打没了。《辽史》里都写了,曹彬他们在岐沟关被辽军打得屁滚尿流,淹死的不计其数,剩下的跑到高阳,又被追着打,死伤几万,扔下的武器堆得像小山。
辽国那边也吸取教训了,上次韩匡嗣指挥得稀烂,这次换成了耶律休哥上。《宋史》里说韩匡嗣当时都扔掉旗子跑了,就耶律休哥带着人稳住了阵脚,所以这次辽国肯定是想趁你病要你命,好好打北宋一顿。
为了不让宋军知道他们要来,辽国把边境盯得死死的,消息传不出去。北宋虽然知道辽军肯定要南下,但具体多少人、什么时候到,完全摸不着头脑,这就为后来的惨败埋了伏笔。

反观北宋这边,压根没从岐沟关的失败里缓过来。宋太宗当时估计也懵了,岐沟关败下来的将领,他哪还敢用?想找个能打的,又找不到,最后干脆让李继隆、杨重进、刘廷让这些人各守一路,谁也不归谁。这打法,不就等于给辽军逐个击破的机会吗?
更惨的是刘廷让,他上次带兵还是13年前,手都生了。结果打仗那几天,天寒地冻,士兵的弓都拉不开,手指头都冻僵了,辽军围了好几层,这还怎么打?李愬当年雪夜打蔡州,都有人冻死,君子馆在河北,冬天那叫一个冷,宋军防寒没做好,确实能理解,但问题是辽军也没暖和到哪去啊,为啥他们没事?只能说宋军压根没准备好野战。
《宋史》里还写了,宋太宗当时前线瞎指挥,让田重进去打岐沟关,刘廷让也主动出击,刘廷让的想法可能是自己当饵,吸引辽军主力,还分了兵给李继隆当后援。可问题来了,刘廷让和李继隆平级,谁听谁的?刘廷让指望的合围,根本没人能组织起来。

最要命的是先锋官贺令图,这货脑子有坑,耶律休哥说想见他,他就以为人家要投降,带着几十个人就冲过去了,结果直接被俘。宋军一看先锋都投敌了,士气直接崩了。旁边的李继隆呢?刘廷让之前还分了兵给他当后援,结果他倒好,直接退回乐寿,看着刘廷让被围。也不能怪他,毕竟大家平级,他上去也可能被包饺子,但这一退,刘廷让就完了。
最后刘廷让带着几个人逃了出来,几万精锐骑兵全没了。辽军那边也有伤亡,比如国舅挞烈哥、萧打里死了,但总体赢了。从此以后,宋军北方防线名存实亡,辽军想来就来,宋军根本挡不住。《辽史》里说,从这以后宋军不敢再向北打,老百姓吓唬小孩哭闹,就说“于越(耶律休哥)来了!”《宋史》也记载,河北的守兵都没了斗志,只能抓老百姓去守城,都没打过仗。更麻烦的是,西边的党项李继迁一看北宋不行了,赶紧投靠辽国,北宋一下子两线作战,彻底没了主动权,只能缩在边境后面挨打,连防御都费劲了。

参考资料《宋史.太宗本纪》《宋史.李继隆列传》《宋史.刘廷让列传》《宋史.贺令图列传》《辽史.圣宗本纪》《辽史.耶律休哥列传》《宋史纪事本末.卷二》《旧唐书.李愬列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