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室内哄一般是指什么-宋明帝即位初年的宗室内斗 (宋代室内布局)
刘宋宗室内哄一般指宋明帝即位初年的宗室内斗,但在宋明帝泰始元年,465年,至泰始二年,466年,的宗室内哄之前,已有宋文帝和宋孝武帝对部分宗室诛杀和控制的情况,内哄之前宋文帝在位中后期,大将军刘义康逐...
刘宋的宗室内斗,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宋明帝泰始年那场,但在这之前,宋文帝和宋孝武帝早就对宗室下过手了。
内哄之前
宋文帝在位后期,大将军刘义康权力越来越大,在朝安插自己人,把文帝都惹毛了。元嘉十七年(440年),文帝动手了,把刘义康的党羽刘湛他们十多人都杀了,还把刘义康赶到江州当刺史。过了几年,元嘉二十二年,又处死了想拥立刘义康的范晔、孔熙,刘义康直接被废为庶人。到了元嘉二十八年(451年),北魏打过来,文帝怕刘义康被敌人利用,干脆下诏把他给杀了。文帝怕太子斗不过其他宗室,特意给东宫增兵。结果后来文帝想废太子,这些兵力反而成了太子造反的底气。元嘉三十年二月,太子刘劭听说要被废,先下手为强,带东宫兵冲进皇宫杀了文帝,自己称帝。四月,在外面打仗的武陵王刘骏得知文帝被杀,赶紧发檄文讨伐刘劭,王僧达、丘珍孙这些人响应。两边在新亭大战,刘劭被打败,缩在台城。这时候江夏王刘义恭跑路投奔刘骏,刘劭气得杀了他十二个儿子和一堆宗室。五月四日,台城被攻破,刘劭和他四个儿子被杀,刘骏即位,就是宋孝武帝。
宋孝武帝刚上台,就爆发了刘义宣叛乱,不过很快平了。接着又收拾了不服他的海陵王刘休茂、武昌王刘浑、竟陵王刘诞。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他搞了套削弱地方和宗室的措施:改州镇、加强中央军、减东宫兵力、砍边关外各州镇的兵。这些确实有用,给后来宋明帝平叛打了底。但他还搞了个更狠的——抬升典签(也叫签帅)的地位。让寒门士人当典签,让他们在朝廷和州府之间传话,负责报事、监督、传命令,还能直接给朝廷打小报告,搞得“惟闻有签帅,不闻有刺史”。孝武帝在的时候,凭他个人威压,这招确实管用,能控地方和宗室。可他一死,中央没个强势君主,这事儿就变味了。
宗室内哄
孝武帝死后,他儿子刘子业上台,跟姑母通奸,杀叔父刘义恭,还杀了弟弟刘子师、刘子鸾这些宗室,大臣柳元景、沈庆之也被他杀。搞得“举朝遑遑,人怀危怖”,后来被宿卫干掉了。刘子业死后,泰始元年(465年),刘彧登基,就是宋明帝。刘彧称帝前一个月,孝武帝提拔的江州长史邓琬和雍州刺史袁顗,打着“废昏立明”的旗号,拥戴孝武帝第三子刘子勋(当时还小),号召四方讨伐建康的刘子业。结果刘彧抢先一步杀了刘子业自己称帝。泰始二年(466年)二月七日,袁顗他们拥立刘子勋(十一岁)当皇帝,年号义嘉。刘子勋登基后,各地的寒门典签挟着控制的年幼皇子宗王,在地方招兵响应袁顗。刘子勋这边,因为出镇的宗王都是孝武帝的幼子,所以各地宗王、方镇都支持他。刘彧的号令,出建康城百里地都不管用了。更麻烦的是,刘子勋他们骂刘彧篡位,从四面八方打过来。这时候刘彧的弟弟们都在中央支持他,孝武帝的儿子们多在地方支持刘子勋,刘宋宗王分成了文帝系和孝武帝系两拨打。刘彧的地盘、人口不到刘子勋的十分之一,但孝武帝改革后,地方势力被削弱,中央军很强,叛军多是临时招的私兵,名义上是宗王叛乱,实际是背后的签帅在搞,还没个统一领导。刘彧打着“伐乱”的旗号,靠精锐中央军,用了几招:一是听蔡兴宗的意见;二是重用吴喜、沈攸之这些武将;三是放权给弟弟刘休仁他们平乱。这样上下一心,兵强将勇,先搞定浙东,打败刘子房;再西上打下江陵、寻阳,灭了刘子勋政权,平了江南淮南(466年底),最后把孝武帝的子孙全给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