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为什么能够打败朱允文夺得帝位-原来是他有这个优点 (朱棣为什么能谋反成功)
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,他出生的时候,正逢实力强大的陈友谅大举进攻朱元璋所在的应天府,军情紧急,朱元璋甚至看都没看上一眼,就到前线去打仗了,大概七年后,朱元璋准备正式登基称帝了,这才想起来给这...
朱棣出生那会儿,陈友谅正带着大军猛攻朱元璋的应天府,军情紧急得不行,朱元璋瞅都没瞅他一眼,直接就奔前线去了。差不多七年后,朱元璋要登基当皇帝了,这才想起还有个在战乱里出生的四儿子,连带着其他儿子们的名字一起在太庙祷告了一番,7岁的朱棣,总算有了自己的名字。

和其他非嫡出的兄弟一样,朱棣10岁就被封了燕王,17岁那年被直接从应天府“请”了出去,送到黄沙漫天的燕京去了。可能是生在战乱里的人胆子都大,朱棣打仗特别能打,当藩王时跟着北方打了好几仗,还两次带兵北征,功劳不小。可就算这样,他到底还是个藩王。后来太子朱标没了,朱元璋也没考虑他,直接让孙子朱允炆当了储君。

朱允炆当了皇帝,天下太平了,可像朱棣这样的皇叔,手握兵权在边关待着,朱允炆心里不踏实,直接举起了削藩的大刀。要非说历史有剧本,朱允炆那剧本里,朱棣他们肯定得认命,乖乖当个富贵王爷,可朱棣偏不按常理出牌,他发动了靖难之役,四年就把朱允炆赶下了龙椅,自己坐了上去。说实在的,朱棣本来没什么先天优势,能赢下这一切,大概就俩原因——
第一,他不想坐以待毙,而且对自己做的事特别有底气。削藩是朱允炆早就想好的事,怎么削只是时间问题。看起来文弱的朱允炆下手可一点不软,直接把五个皇叔的王位给撸了,有的软禁,有的贬成平民,有的发配边疆,一点不留情面。朱棣功劳最大,可迟早也得轮到他被削,与其像其他藩王那样干等着,不如赌一把,就打着“清君侧,靖国难”的旗子造反了。朱允炆听说后,先调了30万大军,又派了50万,朱棣起兵时才几万人,还被叫叛军,兵马粮草都缺得要命,朱允炆那边却稳得很,时间多的是。朱棣虽然打仗厉害,胜仗多,可也耗不起长时间消耗啊,连主将张玉都战死了。可就算这样,他还是敢带着一支孤军,从燕京直扑应天府(当时的京师),最后,他居然真赢了。

第二,他信奉“天子守国门”,想做的事一定要做成,但不急躁。朱棣在应天府(现在南京)登基后,北方防务空了,待在应天府总觉得心里不踏实,很快就有了迁都燕京的念头。登基第一年,他就把燕京的地位提上来,叫“行在”,然后慢慢把人往燕京迁,商人、富户什么的,都安排过去。第四年,他又按着应天府的样子,在燕京建皇宫、修城墙。第七年,他以燕京为基地带兵北伐,同时把自己的陵墓也修在了燕京那边。第八年,北伐回来时,他又下令打通南北运河,让南方的粮食物资能不断运到燕京来。第十四年,时机都成熟了,朱棣才公开说要迁都燕京。有大臣反对,他一点不留情,但也不革职或严惩。可刚迁都不久,就出了雷击的事,当时人说这是天象示警,说迁都违背天意。朱棣顶着压力,把非议的官员给杀了,这才用铁腕手段把迁都的事给办成了。

朱棣在应天府(即现在的南京)登基之后,北方防务空虚,而住在应天府心里总有阴影,于是很快就萌发了迁都燕京的想法。朱棣登基的第一年,便刻意提高燕京的地位,将它定位为“行在”,同时慢慢有计划地迁移民众前往燕京地区,包括商人、富民等多层次的人。第四年,朱棣又下令按照应天府的样式,在燕京兴建皇宫、城垣。第七年,他又以燕京为基地,兴兵北伐,与此同时把自己的陵墓修在了燕京地区。第八年,趁着北伐回师之际,朱棣又下令打通南北运河,让南方的粮食物资都能源源不断地进入燕京了。第十四年,一切时机都已经成熟了,朱棣才公开商议迁都燕京地区,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,他毫不留情,却不革职或严惩。但是刚迁都不久,就出现了雷击事件,所谓天有异象,众人纷纷表示迁都有违天意,但朱棣却顶住压力,处死非议的官员,这才以铁腕的手段实现了迁都的规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