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义社十兄弟-他们都是赵匡胤的拜把兄弟-中最核心的成员是谁 (义社十兄弟下场)

义社十兄弟,中最核心的成员,都是赵匡胤的拜把兄弟,韩通虽然有,在京巡检,的头衔,但他们绝对不会听从韩通的指挥,韩通事实上就是孤家寡人一个,最重要的是,殿前都点检公署就在皇宫大内的左掖门边上,赵匡胤把石...

admin

“义社十兄弟”那堆核心成员,说白了都是赵匡胤的拜把子,韩通顶着个“在京巡检”的头衔,可谁会听他的指挥啊?他就是个孤家寡人。最关键的是,殿前都点检公署就在皇宫左掖门边上,赵匡胤把石、王俩心腹大将和殿前军精锐往这一放,既能护着大本营和家属,又能拿捏住皇宫。等他一声令下,这俩人一响应,皇宫里外一断联,皇帝、皇太后、宰辅大臣全得成瓮中之鳖。

这招里应外合,确实是一石数鸟,直接给陈桥兵变的成功打了底。除了将士们,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匡义、宋州节度使掌书记赵普、都押衙李处耘,都是他身边出谋划策的幕僚;潘美、楚昭辅这些亲信也跟着出征。那为啥偏偏选陈桥驿当兵变地点呢?主要就俩理由。

首先,非得把部队拉出城不可。道理很简单,开封毕竟是都城,城里堆着皇帝、皇太后、宰相、枢密使、韩通这些大人物,他们对禁军都有影响力,在城里直接动手,风险太大了。出了城,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,赵匡胤是北面行营都部署,手握生杀大权,就能名正言顺地控住全军,谁敢不听,当场军法处置。

其次,离开封城不能太远。兵变这事儿,最讲究的就是快。夜长梦多,迟则生变,这道理谁都懂。要是部队跑太远,回师路上难免走漏消息,城里后周君臣有了准备,就麻烦了。赵匡胤虽然有内应,但万一解决得慢呢?只要拿不下开封,各地节度使打着“勤王”旗号杀过来,兵变队伍内部也可能变卦,见风使舵的多了去了。最起码,后周能学当年后汉隐帝对付郭威,把赵匡胤家人杀光。所以,兵变地点绝对不能离开封太远。

陈桥驿正好符合这两个条件。陈桥在唐朝叫“板桥”,驿站叫“上元驿”,也写作“上源驿”。拉开五代序幕的“上元驿事件”,朱温突袭李克用,就发生在这儿。陈桥驿在开封城外四十里,不远不近,是北上过河进河北的必经路,开封去河北的人,常在这儿跟送行的亲人告别。诗人笔下的陈桥驿,杏花缤纷,杨柳依依,挺美的。唐代白居易写过《板桥路》:“梁苑城西二十里,一渠春水柳千条。若为此地今重过,十五年前旧板桥。曾共玉颜桥上别,不知消息到今朝。”宋代王安石也写《陈桥》:“走马黄昏渡河水,夜争归路春风里。指点韦城太白高,投鞭日午陈桥市。杨柳初回陌上尘,胭脂洗出杏花匀。纷纷塞路堪追惜,失却新年一半春。”

义社十兄弟-他们都是赵匡胤的拜把兄弟-中最核心的成员是谁 (义社十兄弟下场)(图1)

在诗人的笔下,陈桥驿是一个杏花缤纷,杨柳依依的好地方,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《板桥路》诗:梁苑城西二十里,一渠春水柳千条。若为此地今重过,十五年前旧板桥。曾共玉颜桥上别,不知消息到今朝。宋代的王安石也写过一首《陈桥》诗:走马黄昏渡河水,夜争归路春风里。指点韦城太白高,投鞭日午陈桥市。杨柳初回陌上尘,胭脂洗出杏花匀。纷纷塞路堪追惜,失却新年一半春。


上一篇: 生前留下一部奇书-当了29年太子却未能称帝 (生前留下的话叫什么名言) 下一篇:是不是能更好的阻挡满清-如果明朝朱棣没有北迁都城 (是不是能更好的成长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