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木难支!-宋朝将亡-靖康之耻真相真不是皇帝的锅 (独木难支是什么生肖)
宋金之战开始以后,在金国人眼中看来,宋国真是本钱太厚了,仅在河北等地投降的宋军就有二十几万,随后,金国分东西两路南下进攻宋廷,东路军由二太子率领,先是击溃了汴梁城外的二十万禁军,又是击败了姚平仲二十万...
宋金打起来后,金国人一看,嚯,宋家底也太厚了,光河北投降的宋军就二十多万。金国随后分东西两路南下打宋廷。东路军由二太子带着,先是在汴梁城外干掉了二十万禁军,又把姚平仲的二十万大军给揍趴下了。西路军更狠,在太原城下大败种师中,姚古、张璟他们也都被收拾了,歼灭的宋军也有二十几万。
死的死,伤的伤,连续几个二十万这么一减,宋金开战这会儿,宋国至少折损了八十多万大军。八十多万啊!女真那边男女老少全加起来都没八十万。可对宋国来说,损失八十万,不过是伤筋动骨,只要他们愿意,明天就能再凑出二十多万大军!宋国人口也太多了,杀得手都软了,人还是不见少!
第一次汴梁围困战,西路军卡在太原城下,围汴梁的只有东路军,这路金军才七万人马,可城里的汴梁禁军有二十万,临时拉的壮丁又有十万,再加上陕西来援的二十多万,城里守军号称五十万,一点都不夸张,真就是五十万。五十万宋军,被七万金军围着,动弹不得。看着挺可笑,好像李纲挺无能,其实这事儿挺正常。
冷兵器时代打仗,最讲究阵型。野战嘛,得先把阵型摆稳了,脚跟立住了,才能跟敌人真刀真枪地干。阵型没稳,乱糟糟的,被敌人突然冲一下,很容易就散架了,全军覆没。比如淝水之战,前秦八十万打东晋七万,要是正经打,前秦不一定输。可苻坚太飘了,想着等晋军过河到一半再打,好像别人都是傻子,就他最聪明。他擅自让军队后退,结果阵型一乱,又有人喊“秦军败了”,八十万大军臃肿得很,又不会指挥大部队,还没电台,加上北府兵冲得猛,各种事儿凑一块,八十万大军直接成一锅粥了。八十万成一锅粥,比八万成一锅粥还危险,败得更快。前秦输,就输在阵型大乱。
宋金大战也是,宋军想扛金军的铁骑,只能摆步兵阵型,一层一层顶;金军想赢,就得冲破宋军的阵型。一个守阵,一个破阵,谁先得手谁赢。汴梁城墙太长,宋军得留大部分兵力守城,能出战的有限。想出击吧,人少是送死,人多又冒险。后来陕西军来救,他们也不敢出城野战。野战得摆步兵阵型,可城门窄,一次出去的人有限,摆阵型得花时间。这工夫里,金军铁骑冲过来,还没摆好的阵型直接就散了。靠着骑兵快、冲击猛,宋军根本没胆子在城门下摆阵型,还打什么野战。以多围少是围困,骑兵围步兵也是围困,断粮断水更是围困。
这时候宋朝抗金派和议和派的区别,就是抗金派想签“缩水版澶渊之盟”,议和派想签“豪华版澶渊之盟”。李纲一心想当寇准那样的名相,议和派一心想当司马光,宋钦宗呢,一心想学他祖宗宋真宗,再来一次澶渊之盟的逆袭。当年寇准打退辽军,签和议不也得给辽国一堆岁币嘛!只要不割河北山西的地,损失点岁币还能接受!当年司马光不也把神宗好不容易打下的米脂四城割给西夏了嘛!反正不是第一次,割黄河以北的地,也没啥大不了的,米脂四城到黄河三镇,就俩字儿的区别。宋钦宗就盼着,再学回他祖宗的运气,用岁币让金军退兵。
东路金军人不够,最后宋朝割地赔款,他们暂时撤了,第一次汴梁之围算解了。
宋朝不是没想过迁都,可迁都啊,意味着统治中心挪地方,中央对地方的管束力就下去了,“强干弱枝”的政策彻底被破坏,轻了是藩镇割据,重了就是国家散架。当年安史之乱,唐明皇往西跑,迁都了,中央对地方的权威就下来了,藩镇割据的苗头就出来了;后来黄巢打长安,唐皇又西逃,唐朝的权威直接掉到谷底,没几年就没了。这时候卡在中间,进退两难。之前割地、赔款、送人质、送公主、称臣,朝廷的脸面都快丢光了,再迁都,局势更烂,彻底管不住地方了。不迁都吧,又没实力守,没钱没兵,金军再来一次,就是个死局。
就在宋朝这边犹豫呢,金国决定再打一次。1126年,西路金军终于把围了一年的太原打下来,休整完,完颜宗翰从太原往汴京打。11月22日拿下威胜军(今山西沁县),29日攻克隆德府(今山西长治)、渡过盟津(今河南孟津)。宋西京(今河南洛阳)、永安军(今河南偃师东)、郑州都投降了。12月4日,完颜宗翰又克了泽州(今山西晋城市)。东路完颜宗望呢,11月20日从真定往汴京打,12月4日渡河,打下临河县(今河南浚县东北)、大名县(今河北)、德清军(今河南清丰)、开德府(今河南濮阳);12月10日克怀州(今河南沁阳)到汴京城下,12月16日宋军出击被他们打跑,12月17日完颜宗翰也到了汴京城下。
太原一丢,完颜娄室的部队南渡黄河,往西跑,把潼关给占了,把宋朝最精锐的西军关在潼关里,勤王的兵过不来。名义上是挡勤王的兵,其实陕西那边,早没兵可来了。两次河东救援战,把宋军的正规军快打光了,正规军损失了八成以上。川陕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,或者新兵,根本救不了汴梁。
与其说挡勤王兵,不如说防宋钦宗跑路。辽金之战时,辽帝逃跑能力惊人,从东跑到西,金军追得累死才抓住。金军学乖了,锁了潼关,锁了西逃的路,就是怕宋钦宗往西跑,跑到京兆或者入蜀,就不好抓了。这时候,大局已定,关门打狗,汴梁彻底被围住了。
第一次汴梁围城,只有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到开封城下,才七万多金军,攻城主要在西、北两角,有时候到东北角,南边一直没被碰过。第二次围城,东西两路一起打,东路军从六万加到八万,主要将领都在,只有郭药师留守燕京。西路军还是完颜宗翰、完颜希尹、完颜娄室三大将带着,加上汉人谋士,有七八万人。东西两路金军十五万了,四面合围,汴梁彻底孤立了。
宋朝这边,第一次围城时,汴梁禁军加上勤王军、临时拼的兵,几十万。解围后,经济撑不住这么多人,有的遣散回西北,有的去救太原死了,有的在黄河南岸散了,还有的被大臣唐恪、耿南仲以没钱为由遣散了。第二次被围时,汴梁守军不满七万。不是不想招兵,是真没钱。
各地的勤王军是不少,可大多是新兵,没练几天,战斗力低,金军一冲锋就散了。让这些新兵去碰汴梁的精锐,除了送死没第二条路。所以勤王军都在汴梁附近的州县转悠,不敢再往前一步。
汴梁城墙又高又厚,根本难啃。连一向擅长攻城的完颜粘罕都头疼。围太原时还能锁城,可打汴梁根本使不上这招——汴梁太大了,跟辽国的五京、太原那些小城比,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。汴梁在黄淮之间,靠着汴河、惠民河、广济河、金水河,漕运方便,成了宋朝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北宋东京城,在外城、内城、皇城的基础上改的。外城周长五十多里,十二个门,四条河贯城,护龙河宽十多丈,岸边种杨柳,每百步有马面、战棚、女头,每二百步有防城库,存守城武器,还有二十指挥的广固兵每天修城。内城周长二十里,十个门。皇城东西宽1050米,南北长1090米,四十多所宫殿,不同场合用不同殿,比如常朝在文德殿,赐宴在紫宸殿,考进士在崇政殿。城里四条“御路”十字交叉,通外城四门,路边有人行道、水沟、绿化,还有纵横交错的路,把城分成“坊”,商市在内城宣德门到州桥东的潘楼街、土市子、相国寺一带,后来商店沿街开,汴河东水门外的市区能延伸七八里。
要是硬攻汴梁,十几万金军全死光了也未必能打下来。幸运的是汴梁有个要命的弱点:人太多了!粮食压力大得吓人。平时靠着汴河运粮还能凑合,一旦打起来,汴河被断,外面的粮进不来,汴梁就得饿死人。
说不定最后,汴梁没被攻破,反倒被饿死了。攻陷汴梁的关键,不是打城防,而是消灭外面的援军。只要援军没了,汴梁可能不战而降。汴梁失守,基本是定局了。
看历史书,靖康之耻的记载挺模糊,好像历史学家故意忽略这一块。相关书里,宋朝君臣就俩印象:弱智和软弱。软弱可以理解,宋朝文人多,文人缺勇气。但脑残不能苟同,朝廷重臣哪个不是勾心斗角上来的,不傻。他们可能不懂军事,可能犯错,但不至于脑残。靖康之耻历史记载多,评论也多,无非说皇帝无能、军队不给力、投降派投降、金人凶残,就是没人提一点——士大夫的背叛,军队的背叛。
历史是文人写的,文人掌控话语权,文人的负面信息都被掩饰、美化,甚至曲解了。比如李纲,史书写成抗金英雄,好像他被赶走才导致抗金失败,靖康之耻。把他写成诸葛武侯,好像谈笑间金军就没了。其实李纲就是个文人,不懂军事。汴梁二十万守军守城,八万金军攻城,勉强保住城;救河东时屡战屡败,精锐全没了,最后被贬福建。他一直主张守汴梁,反对迁都,不管实际危局,最后酿成祸。同样是主战派,他和种师道不和,抗金派内部分裂,局势崩坏。他有骨气,但也就那样,没史书说得那么神。
有人怪宋徽宗,确实,宋朝皇族远离政治,不参军不从政,像寄生虫,皇帝也忌惮他们,怕夺位。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皇帝没儿子时替补。一个远离政治的皇族突然当皇帝,不熟政务,朝堂乱臣贼子一大堆,搞得乱糟糟。宋徽宗不傻,朝中局势、群臣心态、天下变化他门儿清。但知道不等于能改变,就像很多人知道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,但各种原因没实现。宋徽宗刚登基时也想励精图治,但国事太难,比写诗作画难多了,事事不如意。磨来磨去,没兴趣了,安心写诗作画,把朝政交给蔡京、童贯、高俅、杨戬这些人。他们不是清官能吏,没王安石、司马光那本事,但至少忠心,能替他解决麻烦。
比如宋钦宗,史书说软弱无能,任用投降派,赶走李纲,屈辱求和,放松秋防,没加固黄河防线,甚至去金营求和不归,好像他是废物、脑残、智障。但真实情况是,宋钦宗不脑残也不是废物。任用投降派,因为满朝上下十个人七个都是投降派,不用他们,朝堂动荡,皇位不保。赶走李纲,因为河东兵败,一大堆人被赶走,不差他一个。放松秋防,不是不知道重要,是没钱没兵,火耗严重,根本守不了。历史上,金军逼到汴梁城下,外城一个门丢了,要求宋徽宗、宋钦宗去金营谈判,结果被扣,签降表,押到金国当奴隶。世人说这俩皇帝脑子有问题,不去汴梁呆着干嘛去送死。真实情况是,他们不得不去。满朝大臣都要求他们去,不去,轻兵变,重“莫名其妙”死掉。在大宋,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很多时候变成士大夫架空皇帝,皇帝不得不屈从士大夫意见,哪怕意见是错的。宋朝皇帝是士大夫权力的代言人,必须符合士大夫利益,哪怕和大宋利益冲突。汴梁危机时,士大夫利益遭毁灭性打击,为了保存利益,只能抛弃弃子,宋徽宗、宋钦宗就是弃子。大宋一朝,与其说皇帝掌军权,不如说士大夫掌军权。那时候两位皇帝只能识时务,去金营献降表,甚至被押走。他们不得不做,因为指挥不动军队了;要是誓死抵抗,不等城破,就可能被暗杀,或者被献给金军。一个国家腐败,从官僚腐败开始,接着司法、教育,最后军队腐败。军队腐败到极致,国家就没救了,秦始皇复活、汉武帝转世、朱重八降临也救不了。大宋空有百万大军,守不住首都,丢了半壁江山,就是因为官僚、司法、教育、军队全烂透了,没救了。这时候反腐败是找死,不反是等死。大厦将倾,独木难支。一个国家快没了,哪是一个人能扛住的。大宋要完的时候,想当那根独木撑大厦,注定是悲剧。种师道不行,李纲也不行,皇帝自己更不行。想当独木撑大厦,运气不好,那就是李鸿章、慈禧那下场!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