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有哪些称呼-历史上古人如何称呼自己的父亲 (老公都有哪些称呼)
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如何称呼父亲的文章,欢迎阅读哦~古往今来,人与人之间的称呼,和人伦纲常有着密切的联系,人之所以会区别其他牲畜动物,就是因为我们懂得不同的行为规范,定下长幼尊卑,不...
古代人管爸爸叫啥?其实比你想的多得多。老话说,人伦纲常,称呼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叫的。人和动物不一样,咱们讲究长幼尊卑,不同身份、不同辈分,叫法都不一样。以前私塾里,小孩子启蒙都念《三字经》,里面就讲了这些基本的人伦道理,得从小记牢。
清朝有个叫梁章钜的文人,写了本《称谓录》,里面光对爸爸的称呼就整理了81种!今天篇幅有限,就挑几个咱们听听,挺有意思的。最早在甲骨文里,“父”字就指爸爸了。上古周朝时,“父”就是最正式、最标准的叫法,一直用到今天,还衍生出“家父”“老父”“阿父”这些叫法。《易·序卦》里说:“有夫妇,然后有父子”,可见父子关系多重要。
前段时间看《大宋宫词》,刘涛和周渝民演的,里面有个台词说“父皇自幼喜欢三弟”,当时我就乐了。按字面意思,宋太宗赵匡胤小时候就有仨儿子了?这第一个错。再一个,宋代皇子一般都叫爸爸“爹爹”,不是“父皇”。所以说“父”虽然用得广,但不同朝代、不同地方,叫法还真有点讲究。
除了“父”,战国末年,古人就开始管爸爸叫“爹”了。张揖的《广雅》里直接写“爹,父也”。程大昌《演繁露》还说,后来大家不直接叫“父”了,转音叫“爷”,又叫“爹”。还有一首叫《失父零丁》的古诗里写“今月七日失阿爹,念此酷毒可痛伤”,说明最晚两汉三国时期,“爹”就已经流行了。这个称呼用得可广了,不光是孩子叫爸爸,奴婢叫主人、小妾叫丈夫,有时候也用“爹”。比如《金瓶梅》里潘金莲就总喊“好爹爹,你饶了奴罢!”有人说这里的“爹”不是指爸爸,是对有才德人的美称,但这么多古书都明确记载古人管爸爸叫“爹”,这说法可比网上的传言靠谱多了。
那“爸爸”是从啥时候开始叫的呢?三国末年到魏晋南北朝,古人已经用“爸”指爸爸了。宋朝时,陆游、黄庭坚都写过用“爸”称呼爸爸。不过古时的“爸”和今天的“爸”,读音差不多,写法却一直没统一。有人说古人多用“八八”“巴巴”叫爸爸,大概到了近代“国语运动”之后,“爸”字才被更多人接受。1945年抗战快胜利时,上海还搞了个“88父亲节”,想定8月8日为父亲节,就因为“八八”连起来像“父子”。后来白话文运动普及,才把“八八”改成了“爸爸”。有意思的是,在四川、云贵这些地方,“爸”还能指叔父、妈妈,甚至是奶奶,方言就是这么神奇。
隋唐时期,皇帝们还管自己爸爸叫“爷”。《木兰辞》里花木兰就喊“阿爷”:“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”。《水浒传》里李逵死了爹,还叫“爷爷”。书圣王羲之的信里,经常有“耶”“阿耶告知”,这个“耶”就是爸爸,“阿耶告知”就是“通知爸爸”的意思。所以你看古文里突然冒出个“耶”,说不定不是语气词,是在叫爸爸呢。除了上面说的,“翁”“考”“君”“伯”这些也都是古代爸爸的叫法,不过用得没那么普遍。
南北朝时,北方游牧民族南下,南北文化混在一起,对爸爸的叫法也多了。南朝的颜延之,就管自己爸爸叫“君家阿公”,“阿公”就是乡下种田的爸爸。《南史》里还记载了这事:颜延之和何偃一起去南郊,何偃在路边喊“颜公”,颜延之不乐意了,说“我又不是三公,也不是田舍公,更不是你家的阿公,你喊我公干嘛?”何偃脸都红了跑了。你看,这称呼学问多大。
元朝时,女真族管爸爸叫“阿玛”,像《还珠格格》里五阿哥永琪喊乾隆皇帝“阿玛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《元曲选》里也有“阿妈有甚话,对你孩儿说呵,怕做甚么”,这里的“阿妈”就是“阿玛”。宋代不少北方人还管爸爸叫“老子”,现在华东、华中有些地方还这么叫。文学里“老子”有大佬的意思,算是爸爸的俗语叫法,还衍生出“老汉”“老儿”。电视剧《白鹿原》里,鹿子霖就喊他爸“大”,这是地方特色叫法,特别浓。
还有更逗的,唐玄宗李隆基管自己爸爸唐睿宗李旦叫“四哥”。《旧唐书》里记载,玄宗说“四哥仁孝”。为啥叫“四哥”呢?可能因为“哥”在突厥语里发“咔”的音,唐朝多民族融合,玄宗可能用突厥语叫爸爸,也可能因为唐睿宗排行老四,就这么通俗地叫了。
到了明朝,各地又冒出不少叫法。川渝叫“老汉”,云南白族人叫“阿堤”,沂蒙山区管爸爸叫“爷”(二声),爷爷也叫“爷”(一声),靠发音区分。沪苏锡一带喊“爷”,发音像“牙”,广东客家人叫“伯伯”或“叔叔”,广东人从明朝起就管爸爸叫“老豆”。还有丈夫管岳父叫“泰山”,妻子管丈夫爸爸叫“公公”,死了爸爸叫“先父”“先君”。
所以说,古代管爸爸叫啥的,几十种说法,花样真不少。不管叫啥,爸爸永远是家里的顶梁柱,默默给咱们挡风遮雨,啥也不图,就图咱们过得好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