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和洽是什么出身?他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(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在哪里)
三国时期人才的比例即便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较高的,这和当时人口比例、政治结构、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有关,尤其是三国初期时候人才的比例,那是谋臣如雨,猛将如云,三国里随便拿一个优秀点的谋臣和武将放到其他时...
三国那会儿的人才密度,放哪个朝代都算高的。跟当时的人口基数、乱糟糟的政治格局、还有那时候的教育风气都有关系。尤其是刚开局那会儿,谋臣跟下雨似的,猛将跟云彩一样多。三国里随便拎个稍微能打的谋士或者武将,扔到其他朝代,战绩都够吹半辈子。
和洽,字阳士,汝南西平人,生卒年没人说得清。年轻时候就被举了孝廉,大将军府也来请他,他都给婉拒了。191年,袁绍占了冀州(大概就是现在河北中南部、山东西部、河南北边那一块),开始冒头了。之后袁绍就派人去请汝南的名士,当时不少名士都投奔他了,但和洽不看好袁绍,觉得这人成不了气候,笑不到最后。反倒他觉得刘表当荆州牧,虽然没啥大志向,但挺爱惜人才,喜欢跟士人打交道,靠得住点。于是就带着亲戚朋友往南投奔刘表了。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打下荆州,刘琮也投降了。和洽跟着归了曹操,被任命为丞相掾属。那会儿他和毛玠、崔琰这些人关系不错,毛玠、崔琰都因为忠正清廉被曹操重用,和洽也跟着被提拔成了侍中。后来崔琰被曹操赐死,毛玠心里不痛快,这时候就有人告发毛玠,说他背后说曹操坏话。曹操听了火冒三丈,把身边的人都叫过来了。和洽这人敢说话,他站出来说毛玠平时最讲节操了,得查清楚是不是真的。但曹操找了个要打仗的理由没答应,最后毛玠还是被免了官,再也没被用过。
建安二十年(215年),曹操打张鲁的时候,和洽建议趁机把军队调回来,把老百姓也迁走,这样能省下不少防守的钱。曹操没听他的。黄初元年(220年),曹丕称帝,封和洽当光禄勋,还给了个安城亭侯的爵位。黄初七年(226年),和洽又升了爵位,成了西陵乡侯,多了二百户食邑。魏明帝上台后,和洽劝他说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,皇帝别老大兴土木,盖些没用的宫殿;还应该减少那些又累又没用的徭役,砍掉些多余的开支,好给军队攒点储备。
和洽这人还特清贫,守着老规矩,虽然当着太常,日子过得特别紧巴,后来甚至得卖田卖宅才能过下去。曹叡知道了,还下令赏了他不少粮食和布帛。他死后,被追谥为“简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