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三国时期的石亭之战最后结果如何-有何意义 (三国时期的石家庄叫什么)

在整个三国历史中,还有很多经典的战役,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,石亭之战,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大战,不过,相对于官渡之战、夷陵之战、赤壁之战、汉中之战,石亭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最被忽略的一场大战,...

admin

三国里那些被忽略的战役,石亭之战绝对算一个。比起官渡、赤壁、夷陵这些大家张口就来的大战,石亭之战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过,算三国里被埋没得最狠的一场了。那时候魏、吴两国为了抢江淮,那是真刀真枪地干,都想找机会一口吃掉对方主力。

对东吴来说,守江就得守淮,江淮那块地方是他们的命门,攻防都得盯着。曹魏也明白,只要死死摁住江淮,东吴就只能缩在江里防守,根本没法帮蜀汉北伐。228年,吴国鄱阳太守周鲂使了招儿,假装要投降曹魏,写了封信给曹休,说愿意归顺,让他派兵来接应。这事儿一出,石亭之战的序幕就算拉开了。

孙权亲自到皖城坐镇,让陆逊当大都督,还给了他黄钺,意思就是“这事你说了算,随便拍板”。又派朱桓、全琮当左右督,各带三万人迎击曹休。曹休收到周鲂的信,本来还挺乐呵,结果东吴大军一动,他立马反应过来——上当了!可曹休这人吧,太想立功,没等司马懿和贾逵的兵到,就带着自己那十万大军往前猛冲,一头扎进了东吴的地界。等他到了石亭,立马就被陆逊、朱桓、全琮带着九万人给包了饺子,打得曹魏军队晕头转向,砍了一万多人,扔下的车马武器堆成山。曹休好不容易杀出一条路,逃到夹石,结果发现退路早就被孙权的人给断了。

三国时期的石亭之战最后结果如何-有何意义 (三国时期的石家庄叫什么)(图1)

就在曹休快被东吴抓包的时候,贾逵带着援军抄小路狂奔,总算在夹石赶到了。东吴一看魏国援军来了,怕被反包围,赶紧撤了。要不是贾逵来得及时,曹休那十万大军估计就交代在那儿了。虽说曹逃过一劫,但曹魏亏大了,不光折了一万多精兵,粮草辎重也全让东吴给端了。曹休回去没多久,背上毒疮发作,同年就死了。他可是曹魏的大司马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这一死,曹魏少了个顶梁柱,司马懿那边可就松快多了,掌兵权的机会更多了。后来曹真一个人顾不过来西线和东线,累死累活,231年也跟着去了。这么一来,曹魏武将里,曹氏那边几乎没人能制得住司马懿了。

石亭之战不光搅动了曹魏的武将格局,对东吴更是天大的事儿。魏国这次出动了十万大军,结果被打得找不着北,曹休还病死,魏国过了好些年,直到东兴之战才敢又对吴国动大的。所以这一仗,东吴在江淮的压力小多了。石亭之战是228年打的,第二年229年,孙权就正式称帝,建了东吴。孙权这吧,既不是汉室后人,没法像刘备那样喊“匡扶汉室”,也没像曹丕那样接受禅让,所以一直没好意思称帝,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。可石亭之战把曹魏打残了,加上早前夷陵之战又把蜀汉干趴下,孙权这下腰杆子硬了,觉得“我也该当皇帝了”。

三国时期的石亭之战最后结果如何-有何意义 (三国时期的石家庄叫什么)(图1)

229年,孙权在武昌直接称帝,国号吴,没多久就搬到建业去了。这下好了,魏蜀吴三个君主都是皇帝,孙权也不用再比刘备、曹丕矮一头了。这么看,石亭之战的意义可太大了。除了对魏、吴的影响,连诸葛亮北伐都沾了光。228年冬天,诸葛亮听说曹魏主力都调去打东吴了,关中这边空了,觉得机会来了,229年就带着几万人出陈仓道,把陈仓给围了,这是他第二次北伐。为啥这么急?就是觉得曹魏刚被东吴揍趴下,曹休也死了,正是下手的好时候。结果诸葛亮围着陈仓打了二十多天,愣是没打下来,蜀军粮草先耗光了,只能退兵。路上魏将王双追过来,又被蜀军给砍了。一场仗,愣是把魏、蜀、吴三国都搅合了进去,这就是石亭之战,虽然不起眼,但影响可真不小。


上一篇: 三国死的最憋屈的四位大将-两位死在关羽手下 (三国死的最憋屈的将领) 下一篇:汉末三国时期-孟姓人物你知道多少呢 (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有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