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盛世走向衰落-唐朝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(从盛世走向衰败的成语)
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,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,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,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,众所周知,在我国古代封建历史当中,有,强汉盛唐,的说法,即历史上的唐...
唐朝,继隋之后的大一统王朝,公认的中国最强盛时代之一。说起古代王朝,“强汉盛唐”的说法大家都听过吧?唐朝在封建史上绝对是顶流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艺术,那时候在全球都是领先的。
作为封建王朝里国力最强的,唐朝的繁荣辉煌不用多说。可再强大的帝国,也逃不过兴衰的规律。那问题来了:强成这样的大唐,到底为啥一步步走向衰败呢?
一、大唐盛世的历史因素
台湾历史学家李定一在《中华纲史》里提到,盛唐的底气,主要来自制度健全和统治者政策。唐朝制度承袭隋朝,隋朝又继承了北朝和南朝梁陈的典章。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这儿,他结合自家国力,把制度琢磨得更完善,还定了不少政策,其中最重要的有四个:
第一是“租庸调制”。《旧唐书》里说,男子十八岁,政府给百亩田地,大部分是国家的,你种地交粮食。这制度让平民有地可种,负担也均匀,轻徭薄赋,日子能安稳。
第二是府兵制。全国分成六百多个“府”,平时种田,冬天练阵,武器粮食自己备。但好处是,当府兵的,租庸调全免。
第三是三省制,就是中书、门下、尚书三省。集体领导,能平衡权力,大事考虑周全,奸臣宦官不好弄权,皇帝也能多听意见,避免偏听偏信。
第四是科举制。隋炀帝创的科举,唐朝才完善。现在看科举对士人不好,但那时候,它确实挖出了不少有文化有能力的人从政,思想争鸣,政治也安定。
“贞观之治”后,历代皇帝守着这套制度,国家挺安稳,没内忧没外患。但历史哪有一帆风顺的?很快,大唐就迎来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——安史之乱。
二、安史之乱
公元755年12月16日,左将军安禄山和宦官史思明搞了场叛乱,把国家折腾得够呛,被认定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,叫“安史之乱”,也叫“天宝之乱”。
755年,安禄山有动静时,唐玄宗没当回事。同年11月,终于收到明确叛乱消息,犹豫半天,让封常清兼任范阳、平卢节度使,还让皇子李琬当统帅,高仙芝当副将,准备镇压。结果呢?他轻信宦官诬陷,把封常清、高仙芝这两员大将给杀了。能臣都没了,叛乱根本挡不住。唐玄宗一看局势不对,赶紧跑路。逃亡路上,士兵们闹起来,让唐玄宗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。杨贵妃一死,士兵们倒是来了劲头,反击叛军,很快就平乱了。但安史之乱这事儿,对唐朝的政治、经济,影响已经没法挽回了。
安史之乱后,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跌到谷底。藩镇、宦官、朋党这三股势力冒出来,互相掐架,内斗不断,把唐朝往衰退的路上推。《全唐史》里,唐文宗说过:“去河北贼易,去此朋党难”,可见当时党争有多厉害。
三、盛唐走向衰亡的历史原因
唐玄宗以后,唐朝立国的根本慢慢被腐蚀了。加上藩镇横行,宦官、朋党摧残,国家根基摇摇欲坠。民怨越来越重,农民起义一波接一波,几百年强盛的唐朝,就这么走到了尽头。
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里写:“由是祸乱继起,兵革不息,民坠涂炭,无所控诉,凡二百余年。”那会儿民间真是民不聊生,动荡不安,日子过不下去,王朝的灭亡也就注定了。
公元907年,最大的藩镇朱温起兵反叛,逼唐哀帝禅位,唐朝灭亡。
历朝历代的政治,像支乐队,有乐章、指挥者,还有伴奏者。初期,唐太宗这个好指挥创立了好制度,后代皇帝继承改良,到唐玄宗时达到顶峰。可后来的荒政,制度跟不上,用人不行,历史的大潮一来,盛极而衰就成了必然。国家需要改革的时候,老制度用着,能人不用,改革不动,大唐的衰败,也就挡不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