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火山村:抗战老伯的奇异课堂与忠诚守卫
这是我一同事的爷爷讲的,故事开始当年他是国民党军少尉,年仅20岁。20岁就当......
这个故事是我同事的爷爷跟我说的,听起来有点离奇。说来听听,当年他还是个国民党军的少尉,刚满20岁。
20岁就当少尉,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,但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。他参的是一支非中央军,也就是那种杂牌部队。在这种部队里,他因为受过教育,算是比较有水平的人。
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桐柏山区。这里是李宗仁将军开辟的敌后根据地。可能大家对敌后游击战的印象是共产党的队伍表现突出,但桐柏山区,日寇一直没能真正控制住。
毕竟是自己国土,一些行政上的事情部队也要接手。那时候年轻人大多参军,山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,他们就渐渐地聚在一起,搬到山外的地方,形成一个大村落。同事的爷爷,因为懂一些文化,负责处理这些事情。有一天听说深山里有个荒废快20年的村子,据说白天都能看见鬼火。当地人避着那个山坳,谁也不敢靠近。去年有个六十多岁的老人,看起来很儒雅,搬进去住了。他每个月出来一次,买点吃的用的。有胆大的傍晚靠近那个山坳(实在没人敢晚上过去),听到村子里哭哭笑笑的声音。
同事的爷爷年轻气盛,又比较相信科学,而且又是军人,总觉得是不是敌方弄出来的花招。他向上级请示,带了一个班的士兵,第二天就直奔村子了。
村子离得不算远,就是路比较难走,而且很荒凉。看起来就只有七八间破房子。中间的一间稍微结实一点,看样子应该就是住人的地方。他分散开士兵,留下一个小组警戒,自己进去看看。刚进院子,就看见一个老人坐在小凳子上看书。
老人看到几个士兵进来,很奇怪,但看起来也挺高兴的,问他们有什么事。少尉压低声音,说听说老先生独自住在这里,条件这么艰苦,请老先生下山住。老人笑着说我这里还有学生呢,谢谢你们。少尉觉得有点奇怪,问他为什么看起来一个人住。老人大笑,说不错,我的学生都不是人啊。
少尉觉得老人不是间谍。间谍肯定会编造一个完美的来历。他也坐下,和老人闲聊起来。聊起来发现,他们居然还挺熟的。原来少尉当年参加军事培训班,和他住上下铺的军官是老人的二儿子。
这才知道啊,原来老人是河北人,有四个儿子。抗战开始之前,只有长子在部队里。抗战开始后,他通过长子的关系,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部队。小儿子才十六岁。他年纪大了,腿也瘸了,所以没法参军。但他变卖家产,跟了国军后撤。他说七十多岁的老翁,义不容辞,不能留在老家被日本人管着。
一路撤到桐柏山,他靠卖家产的钱生活,很拮据。儿子们有时候会寄点钱,但战时,再加上他漂泊不定,邮政也不好,所以几乎没什么收入。既然没钱,就得省着花。他找房子,觉得越往深山里越不好,然后发现了这个荒村。
既然有没倒塌的房子,他又自己有现成的行李,就住了下来。从住下来开始,他就开始听到村里闹鬼,不是只在晚上,白天也会有声音。他还见过黄鼠狼用筷子,刺猬学人走路,当然走的摇摇晃晃的。他觉得没什么好奇怪的,也当没看见。
但是那些东西好像更骚扰他。有时候在饭里撒土,有时候在他下山的时候背后撞他一下,弄得他摔倒,好半天才爬起来。还有一次晚上他醒来,看见对面蹲着一个满脸鲜血,没有瞳仁的人。
老人无奈,只能和那些东西斗智斗勇。他自己也不会什么佛经道经,只好大声背诵从小就熟悉的诗词,转移注意力。刚开始他是想气势上压过那些东西,背着背着,不由得注入感情。慢慢他发现,捣乱的少了,两天以后,几乎没有捣乱的了。第三天他正背杜甫的诗,忽然听到呜咽声,慢慢声音越来越大,汇成一片哭声。老人自己也感动了,说你们这样,难道是个了局吗,不如跟我学一点圣人之言吧。
从那以后,他就成了这些东西的先生,每天傍晚开课。当然再没有捣乱的,隔三差五的,还有被捉来的兔子山鸡,老人倒是省下了买菜的钱。
少尉听完半天说不出话,老人知道他不相信,说天晚了,我也该上课了。你们住一夜。少尉巴不得开眼,招呼警戒组的士兵也进来。老人坐在堂屋,他们坐在后面,一会就觉得院子里阴风飒飒,陆续又有动物,好像接近院子。忽然一个大旋风扑到堂上,老人大喝一声,这是我的朋友,下去。旋风乖乖的下去。
少尉他们吓得脸都白了,不过老先生讲课很有意思。
第二天他们留下一些干粮,下山了。下山后少尉就向上级汇报了情况。他上级是土匪出身,更相信这些事情。马上接受少尉的建议,请老先生给自己的部下讲课。老先生接到信,欣然应允,说不要薪水,只要管饭就行,这也算我为抗战出点力。只有一个条件,每隔十天,他上山一次,给那些学生讲讲课。
士兵们也很爱听老先生的课。他不讲大道理,即便教认字,也是讲一段历史,忠孝的故事。士兵们都听得热血沸腾。平时军营里只要有文人能做的事情,他无不参加。三年之中,只有第一年,他的大儿媳妇在重庆生孩子(跟着娘家人逃到重庆)他去看望了一次。以后就没离开过工作岗位。最后累死在军营里。
老先生死的那一天,全营都挂孝。晚上外面阴风滚动,稍微对上级说,这是那些学生来送先生了。上级虽然是个土匪,但是很重情义,下令开营门,暂且撤去各种法器。全营回避。外面的哭声哭了一夜。
后来这个营调出桐柏山参加前线的战斗,伤亡率达到70%以上,没有一个人被俘的。
老先生的四个儿子都战死在抗日的前线,国民政府褒奖,称之为一门忠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