遗愿未了,老人离奇弥留,揭秘最后遗愿感动全村
1992年10月份,我在邻村送走了一个忠魂,要说送走也不全是,我只是了却了他......
1992年10月,我帮邻村的一个人送走了他的父亲,说“送走”也不算准确,我只是帮他了却了老人家最后的愿望,然后老人家就安祥地走了。
那天傍晚,男子找到我,说他父亲快不行了,兄弟几个也准备好了,就等着处理后事,可老人一直拖着,已经有六七天了,想请我看看情况。
这类事我也碰到过,老人在临终前拖着,有时就是咽不下去最后一口气。倒也不是儿孙们不孝顺,生老病死是常态,年老体衰也最正常不过。可老人这样拖着,对他们和老人自己来说,也是个问题。
我问他,老人最挂念的会是什么?是不是有什么未了的心愿?
男子皱着眉头说,应该没什么特别的心愿了。他说老父亲已经有二十来天下不了床了,这二十来天吃得越来越少,说话也越来越少,家人们以为他快不行了,突然又精神抖擞,能说能笑,还能下床走动,第二天就开始走亲访友。好景不长,几天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。
他们以为老人牵挂的是远在学校读书的大孙子,就接了回来,可老人还是没有任何反应。后来又请了村里的念佛老太太来念经,想让老人家走得顺利些,也没用。男子这才想到我,想看看能不能帮上忙。
挺奇怪的,按理说排除了疾病,老人就是闭着眼,肯定有什么事情没做完。
于是我就跟男子说,我随他一起去看看,但能不能帮上忙,不好说。 像老人家这种情况,可以帮他超度,我只需要在床的三面拉起红绳,在另一面开个假门,在假门外画地为符,待魂魄穿过假门落入符中,就可以送走了他。但是不到万不得已,我不想这么做。我们还是要尊重老人的遗愿,每个灵魂都是一样的,只有了却了他的遗愿,才能让他真正安心。
路上我就对男子说,他父亲可能今晚会走,让他告诉家人们多陪陪老人最后一晚。
到他家的时候,已经是吃饭时间,家里围了一桌子人。老父亲躺在偏房的床上,枯瘦如柴,气息尚存。
我坐下和他们一起吃了晚饭。饭后我转了一圈,然后搬张凳子坐在通往偏房的门旁,这样我能清楚地看到老人的情况。
男子泡了茶给我,也坐在我身边,我们闲聊着。从他断断续续的讲述中,我对老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。
他出生于1915年,1948年参与了共产党组织的地下工作,第二年还参加了解放战争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正式加入共产党,后来在乡政府工作。60年代初,他回村,先后担任村长、村党支部书记,带领全村人发展,干了二十年。在村民眼里,他是德高望重的老人,更重要的是,作为一名老党员,他始终不忘初心,提醒身边人和后辈人不能忘记党,忘记祖国。
他说父亲一生克己奉公,勤俭持家,家教家规也重,每年除夕夜,全家人都会开会,总结交流一年的情况,最后父亲再分享见解,悉心教育后辈人。所以他们兄弟几个一直很团结,孝顺。老父亲退休后,家人们总会给他生活费,但他过得很节俭。
晚上十点左右,屋子里安静了下来,男子在我身边小声问我,为什么老人还是没有动静,孩子们都犯困了?我说再等等吧。
又过了一个钟头,家里更安静了,这时候,我看到老人下了床,经过我的身旁,然后出了门。
我悄悄地跟在他后面。他走出了院子,院子外有个小屋,门开着,灯亮着,他直接进去了,我也跟着进去。
我看到他停在小屋的床前,一直在那里徘徊。我似乎明白了什么,就轻咳了一声,他就不见了。
我把男子叫到小屋,问他老人是不是曾经住在这里过?男子点点头,说父亲一个人习惯了,一直不愿意和他们住在一起,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,才搬到这里住下。
我们把家人们都引了进来,我说,让他们仔细搜查床周围,一定藏着什么东西。
大家很快就搜了起来,一会儿工夫,老人儿媳妇从床边的墙洞里扒出一个包来,外面裹着破棉絮,里面用防水油布包裹着,打开油布,里面是一个塑料袋子,解开袋子,里面有几沓钱,还有一封信。
在场的人都盯着信看,我也凑过去看了一眼,信很短,大致内容是说:我一世清廉,即使当干部时也恪守本分,规矩做人。做人不能忘了初心,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。请替我把一万两千元钱上交给国家,当是我的党费。
大家都感动不已!离岗不离党,退休不褪色,即使退休多年,老人依然对党一片忠心。即使只是一笔党费,却是他生前最大的遗愿,他用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。
当天夜里十二点多,老人平静地离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