丢眼换命土匪窝,回村报仇鬼敲门
这是我朋友表叔家的事情。故事就很早了,要从民国期间说起。那个时候社会不安定,......
故事得追溯到民国时期。那时候社会乱得很,土匪横行。他们村的地主,姓黄的,就被土匪盯上了,从县城回来的时候就被绑走了。和他一起被绑的,还有个车夫,姓杨,就是我朋友表叔家的祖上。
黄地主当时五十多岁了,杨二十出头,是家乡闹灾荒要饭才路过此地的。两个人都以为要完蛋了,没想到被绑到土匪窝后,杨碰上了熟人。
是他逃荒时认识的兄弟,现在是二当家。要说土匪,也不是电视里几百人啸聚山林,当时很多就是活不下去的农民凑在一起谋生。他们这个匪帮就只有六个人,连带当家都是。
有熟人的关系就好办了,杨求情。二当家当然得给面子,决定放杨走。
杨不走,说老黄对我不错,不能丢下他。土匪也得退一步,说好咱们保证不难为他,你过去给他家送信来赎人。
这招也算个办法,但黄地主,或者说老黄(当地人这么叫有钱人),一辈子安逸,哪见过这种阵仗。被绑了就吓得尿裤子了。把他一个人扔在那,肯定要吓死。而且他没有儿子,后娶的姨太太生的独子当时才不到十岁。家里有个堂房兄弟帮忙管帐,这人有点野心,很可能杨一个人回去,管帐的兄弟不承认,让老黄死在土匪手里,自己就能当家了。
所以杨一直跪着求,让老黄回去,哪怕自己当人质。
大当家生气了:“你当我傻啊,绑了个财主,留下马夫当人质?”二当家劝了几句,大当家说:“兄弟,你别说了,这话说出去,咱兄弟都丢人。你(指杨)能让我信他肯定来赎你,我就放他走。”
杨也是个老实人,急了,一伸手挖出自己一只眼,递给老黄,说:“你拿着回去,丧良心你就扔了。你要怕有报应,就拿钱来赎我。”老黄都吓懵了。
大当家服了,挥挥手放人。
老黄回去真不客气,马上凑了一百大洋,让人送到指定地点。杨也平安了。倒是土匪都说,看他有气。要是老黄不来赎人,就留他做个当家。
回去后,老黄不再让他做下人,让自己的儿子管他叫叔,说“你为我丢只眼,我养你一辈子。”还送给他几亩地,杨就安家了。
三十多年过去了,老黄、老杨都去世了。老杨去世的时候才五多岁。老黄的儿子那时候正当壮年。老杨的儿子三十多岁,穷困潦倒,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,不幸牺牲。老杨的孙子那时候十五六岁,村里的组织照顾他,送到附近的解放区当通讯员。
解放战争年代,我们党已经不执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了,但执行起来有时候还是比较直接。小杨回村一看,别说本村,本乡好几个村,斗地主的工作都没开展起来,他着急,下来的干部也着急。毕竟小杨在行政领导手下工作过,也听取了他的意见。十几岁的少年,被这么重视,还是代表组织的重视,当然尽心尽力。想起领导和自己说的经验:还是要开大会,树榜样。
开会容易,榜样呢?乡里乡亲谁也不愿意撕破脸。小杨决定自己上,他揭露的地主,自然就是黄家。
具体和黄家有什么深仇大恨?他记不清了,但他隐约听说:自己的爷爷一只眼是为老黄丢的。这就是铁证:地主为了保护自己,可以残忍地看着马夫丢掉一只眼,这不是剥削吗。
开会的时候,这个是主要证据,其他的什么地主家不到十口人,村里好多家也是不到十口人,凭什么地主家近百亩地,别人家就几亩地之类的套话,当然也要提。总之带头这么一闹,黄家惶惶不可终日了。
小杨决定趁热打铁:去分黄家藏的粮食。白天开会,晚上几个人确定了这个决议。本来等着别的干部明天去,小杨年轻热情高,说大部分积极分子不都在吗,咱们乘胜追击。几十个人跟着小杨就往黄家去了。
走在最前面,趾高气昂地走着呢,小杨忽然原地转了一圈,半边脸都肿了。正常情况下,肯定是被人抽了一个嘴巴,但是他俩手都拿着宣传单,面前没有人,既不能自己抽,也不能别人抽。大家愣住了,这时候小杨叫了一声“爹”。
别看当时人多,众人都觉得毛骨悚然,小杨独自在七八步远的前方站着,好像被教训,有那么半分钟,他转过身“咱先回去吧。”
回去后,没人问他为啥。
第二天小杨没提这件事,大家都装作忘了,谁也没再去黄家。当天晚上,别人都在家睡觉,唯有一个干部睡在祠堂里。睡不着,出来看,只见几个人背着包袱正往村外走。这肯定有问题呀,他正要追过去,忽然眼前出现个人影,黑乎乎,虽然近在咫尺,可是看不清样子。他身经百战,可是当时莫名的恐惧,发不出声音,动不了身体,直到天亮。
天亮才知道,黄家连夜走了。
过了又几年,改革开放,港商回来投资,就是黄家的后人。他们跑到县政府那里说,一定要找到杨家人。好找啊,就在村里住着呢。小杨还在,也是个老头子了。来的,是当时黄家家主的儿子,也就是被绑票老黄的孙子。见了小杨,俩人少年时也见过,拉着小杨的手说来道谢。
他们去抄家那天,老杨(那个马夫,小杨的爷爷)的鬼魂忽然出现给了小杨一嘴巴,村里早就传开了。他感谢的是那天晚上,老杨去他家托梦,说叫他们快走,往东南去,走到走不了才能停。他们赶紧收拾行李,出村的时候,他爹忽然说杨老爷子来了,说有人跟着,他去挡住,让咱们快跑。
当时还在国共交战呢,边跑边躲,跑到香港,黄太太染病,一家实在走不了了,在香港定居。好在带着钱(虽然到香港也花得差不多了)。养好病后,开起一个小厂子,又逐渐发展壮大起来。
回来投资,跟当地政府合作的条件之一就是杨家人,要招到厂里做工。工资从优。这是黄家现在的家主说的,他已经八十多岁了。他说杨家对我们不错,小杨那一次,也是少年无知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