命尽粮绝的教书先生,疯癫半生求百家饭
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姓王,是我邻村人。小时候见过,依稀还有印象。故事却是老一辈人......
说起王先生,那是邻村的人家。小时候见过一面,印象不太深。这个故事,是老人们跟我说的。
王先生家可算是有几分家底。以前啊,种田可不容易,一棵水稻收成低,还得付出不少力气。光靠种田,勉强能填饱肚子,哪有时间读书?读的书,得有点钱家底才能兼顾啊,得是小地主阶级才行。
他们家几代人都当教书先生,传家业。王先生也当了,我们叫他王先生吧。
咱们这地方,文化不兴盛(除了唐朝那会儿),科举那路子走不通。于是,教书之外,还有不少时间研究玄学风水之类的。教书先生啊,往往会风水、算命、看相,还司礼。就是儒家和道家融合在一起的人。
王先生的爸爸老王先生是老来得子,只有一个儿子。王先生又是老王先生的独苗。
以前,教书先生在农村地位挺高的。王先生出生,大家可高兴了,纷纷向老王先生道贺。老王先生啊,晚生个儿子,却高兴不起来,还叹气说:“我家这一支,怕是要断了。”族里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。
王先生二十岁左右,老王先生就去世了。族里的人到处找媳妇,想让他早点成家。可王先生总是推辞,问原因,就说:“我这人没福气,耽误别人。”一心在书馆里待着。
在他三十四岁那年的谷雨前后,他家的“长年”——就是家里常年干活的人,问他:“东家,今年种多少粳米?多少糯米?我好撒秧。”
王先生笑一笑,说:“今年不种也不种。某某(长年名字),我命里的粮吃完了,不吃土就要饿死了!”
“长年”哈哈一笑:“你这个先生还真会算!你这么年轻,打死你也打不死,你要去饿死,我可不饿死!”
王先生叹了口气:“别看别人喊我先生,我命没你好。你日后还真能享几天好日子,我可不行。这样,某某地方的那些田,就你家了吧。别嫌少,多了,我兄弟会回来争的,我先交代好。”
“长年”听得懵了,王先生不像开玩笑,就这么几亩地,也不知道该说什么。
王先生挥挥手:“收了东西回去吧!”
“长年”虽然不明白,但有了几亩地,高兴得不得了,赶紧回家准备种田。
族里的人看王先生辞了“长年”,也不种田了,来问原因,王先生总是淡淡地说:“今年就不种了,某某地方的那几亩地,是我爷老子交代要给某某的。别争啊!”
大家觉得这家人要“遭败”了。
没过多久,王先生突然“发了猛”——就是疯了,胡言乱语,到处乱跑。一开始,大家还找他,可找了几天又没了影。后来就懒得找了。
于是,王先生开始到处流浪,靠别人施舍为生,也算不赖了,大家看他可怜,只要见到就给点东西。过了十几年,大家都没见过他,应该是在外地了吧。
等他再回到我们镇上时,可瘦了,头发胡子焦黄凌乱,身上还臭。还是疯疯癫癫的乞丐模样。
不过,因为疯了,他躲过一场又一场的运动。按说,他应该划为“地主”,还要被“专政”。要是不疯,肯定会惨死。
“文革”结束后,王先生的侄子们商量要把他接回家供养。就把他的老屋打扫了,又四处找他。终于把他找到了,又给他洗漱安顿好。
没想到,疯了二十几年的人,突然恢复了,找到侄子说:“老侄,你们好意,我命里的粮吃完了,不吃百家饭就要饿死,别管我,让我多活几年!”
侄子们听得目瞪口呆,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王先生说完,又疯了。
侄子们把他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算了一下,算命先生吃惊地问:“这个人还活着?他的粮早就吃完了,最多也就是吃浮粮!”
所谓“浮粮”,是人命中注定的粮食没了,还有不确定的粮食,没有具体数额。有人没有,有人有一点。
侄子们一听,吓了一跳——算命先生根本不认识王先生,住在城里呢。没办法,只能让王先生继续乞讨流浪。
老人们说,王先生年轻时长得帅气,才学也好,毛笔字更是出名。以前,家里的喜事,请他写对联,都是荣幸。可他活了近八十岁,却一半时间都在乞讨。真让人唏嘘。
唯一让人欣慰的是,“责任制”后,他的侄子们帮他争取到了应有的田地和山林。他家的人均山林面积很大,族里长辈把山林的产出都存起来。王先生死后,用这笔钱,买了一个好棺材,办了一个风光葬礼。
有些网友问我认识算命、看相准的人,我觉得他们也想不通。既然相信命运,为什么要改变它?这叫缘木求鱼,白费力气。我想,信命的积极意义,在于富贵时懂敬畏,贫穷时享安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