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残留物证惊现拍摄现场,真实案情被重现!
在目前的微量物证分析学里包含:爆炸物证、枪击残留物证、纺织纤维物证、油脂物证......
最近在想,现在的微量物证分析,爆炸物证啊、枪击残留物证、纺织纤维、油脂什么的都挺规范的。有没有心理残留物证这种说法?给你说个我亲身经历的案子。
那时候刚上班,级别不高,就干些跑腿的活儿。有次被分到跟着一个电视片组,负责维持现场秩序。这种活儿说不上多重要,但看看人家怎么拍片子,也挺有意思的。
片组跑到五大道取景,我跟着凑热闹。看着一堆人转来转去,导演、摄像、场记、群演,摄影器材进进出出,也挺辛苦。后来又去了中心公园现在科委所在地的大宅子,拍室内场景。
这部剧讲的是文革后期一个家庭的恩怨,剧情是说一个男人跟好朋友吵架,失手打死了他。后来抢救无效,在屋里琢磨了半天,最后抱着侥幸心理把尸体吊起来伪装成自杀,然后自己跑了。
就在大宅子的室内拍摄这个场景的时候,我突然觉得怪怪的。像是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,细节里的意味让我心里很不舒服,立马找了个借口回了单位,翻了翻以前的档案。凭着记的,找到了一起积案:一个人上吊自杀,但现场发现烟头和不属于他的手帕,疑似他杀。那时候刑侦技术没现在这么发达,虽然也符合上吊自杀的特征,但因为缺乏证据,就成了历史遗案。
赶紧回到拍摄现场,剧情还在重拍。我留心观察屋子里头的细节。按照剧情发展,扮演凶手的演员,在误伤人后,也闷在沙发上抽烟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。更诡异的是,凶器竟然是一个随手抄起来的蜡烛台底座,烛台底座是圆的,砸在头上肯定就是新月形的伤口。剧情推进到把尸体吊起来的时候,竟然还掉了一块手帕。导演喊停,当天拍完了,剧务收拾东西准备撤退,明天继续。我再也待不住了,悄悄找到导演,问能不能介绍编剧,这些细节实在太巧了,让我无法相信。
导演顺口告诉我编剧的名字,我回到单位向领导汇报了情况,领导重视,派人找到了那位编剧。听说那天那个编剧在家抽烟,警察上门时他很镇定,直接说:“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。”什么也没隐瞒,把当年发生的事情都说了出来。警察说:“如果你当时抢救多几分钟,你朋友就不会死,他只是晕迷,你误以为他已经死亡,所以把他活活吊死了。”
编剧心里一直压着这件事,时间虽然过去了,但他可能一直无法释怀。这件事折磨他,所以在潜意识里把案情写进剧本里,就像是自己的影子,也许他觉得这样能让他心情好些,说出来是一种解脱,他巧妙地把自己故事委婉地诉说着,期望得到救赎,而我,成了那个特殊的听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