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楼梦未解之谜
当然!《红楼梦》之所以成为不朽的经典,除了其艺术成就,还因为它布满了层层迷雾和未解之谜。这些谜团几百年来让无数读者和学者魂牵梦绕,形成了独特的“红学”研究。以下
当然!《红楼梦》之所以成为不朽的经典,除了其艺术成就,还因为它布满了层层迷雾和未解之谜。这些谜团几百年来让无数读者和学者魂牵梦绕,形成了独特的“红学”研究。
以下是一些最著名、最引人入胜的《红楼梦》未解之谜,可以分为几个层面:
一、 核心作者与版本之谜
-
后四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?
- 谜题: 目前通行的120回本,前80回普遍认为是曹雪芹所著,后40回则由高鹗(或无名氏)续写。但高鹗是续写,还是在曹雪芹残稿基础上整理补写的?后四十回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准为何与前八十回有显著差距?
- 争论: 有人认为高鹗续书基本完成了悲剧主线,功不可没;也有人批评他歪曲了曹雪芹的原意(如“兰桂齐芳,家道复初”的结局,违背了“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”的预言)。
-
曹雪芹的生卒年究竟是哪一年?
- 谜题: 关于曹雪芹的生卒年份,史料记载模糊,存在多种说法。例如,卒年有“壬午除夕”(1763年)、“癸未除夕”(1764年)和“甲申春”(1765年)等说法。生年则更难考证。这直接影响了对《红楼梦》创作背景和历程的理解。
-
脂砚斋、畸笏叟究竟是谁?
- 谜题: 这两位是《红楼梦》抄本(脂评本)最重要的批书人,他们与曹雪芹关系极为密切,似乎参与了创作过程,知晓后文情节。但他们的真实身份是曹雪芹的家人、朋友还是红颜知己?至今没有定论。脂砚斋可能是史湘云的原型,这种说法也广为流传。
二、 文本情节与人物命运之谜
这是最让读者意难平的部分,因为曹雪芹的原稿“迷失”,许多人物结局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后四十回不同。
-
林黛玉的真正结局是什么?
- 谜题: 高鹗续书中是“钗嫁黛死”,黛玉在宝玉宝钗成亲的时辰焚稿断痴情而死。但根据前八十回的判词、脂批暗示,更可能的情况是“玉带林中挂”,黛玉是在贾家事败后,于一个秋天投水自尽或泪尽夭亡,死因可能与政治风波有关,而非简单的“调包计”气死。
-
贾宝玉到底娶了谁?何时出家?
- 谜题: 高鹗续书写宝玉中举后出家。但脂批暗示,宝玉在贾府被抄家后,曾一度沦落为“寒冬噎酸齑,雪夜围破毡”的乞丐,经历了更大的世间苦难,最后才“悬崖撒手”出家。关于婚娶,是否存在一个“薛宝钗借词含讽谏,王熙凤知命强英雄”的情节,即婚后宝钗曾试图劝谏宝玉走上正途,但宝玉心意已决。
-
“金陵十二钗”其他女儿的真实结局?
- 王熙凤: 判词是“一从二令三人木,哭向金陵事更哀”。暗示她先被贾琏顺从,后被命令,最终被“休”(人木合为休),结局远比“力诎失人心”病死凄惨。
- 史湘云: 判词“厮配得才貌仙郎,博得个地久天长,终久是云散高唐,水涸湘江”。她嫁给了才貌双全的卫若兰,但好景不长,婚后生活短暂。有一种流行的推测是她后来与沦为乞丐的宝玉重逢,但这是否是曹公原意,争议极大。
- 巧姐: 她被“狠舅奸兄”所卖,最终被刘姥姥所救,嫁给了板儿,成为农妇。但“奸兄”究竟是贾蓉还是贾芹,仍有争论。
- 妙玉: 判词“欲洁何曾洁,云空未必空。可怜金玉质,终陷淖泥中”。她的结局不是简单的被强盗掳走,可能是在贾府败落时,她这个“不合时宜”的人被迫还俗,遭遇了极大的屈辱。
-
元春之死是政治阴谋吗?
- 谜题: 元春的判词画着“一张弓,弓上挂着香橼”。“弓”谐音“宫”,也象征军事、斗争。“橼”谐音“元”。判词有“虎兕相逢大梦归”一句(通行本作“虎兔”,但脂本多为“虎兕”)。这强烈暗示元春的死并非自然病亡,而是卷入了一场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,类似于“两虎相斗”,她成了牺牲品。
三、 全书主旨与象征之谜
-
《红楼梦》的总纲是什么?
- 谜题: 作者开篇说“悲金悼玉的《红楼梦》”,但全书的主旨究竟是家族兴衰、爱情悲剧,还是对封建社会乃至人生虚幻的深刻批判?“好了歌”和“太虚幻境”的寓言,到底想表达什么?
-
“秦可卿”身上隐藏了什么秘密?
- 谜题: 这是红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。秦可卿的出身、死因都极为蹊跷。
- 出身: 一个养生堂的弃婴,为何能嫁入豪门宁国府,并且上下下都对她评价极高?
- 房间布置: 其卧室充满皇家气息的香艳描写,暗示了什么?
- 死亡: 原稿第十三回回目是“秦可卿淫丧天香楼”,因脂砚斋建议(“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,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?其事虽未漏,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,姑赦之”),曹雪芹删除了“遗簪”、“更衣”等情节,改成了现在的病故。但留下的蛛丝马迹表明,她可能与公公贾珍有染,事情败露后自缢身亡。这个人物似乎连接着贾府的奢靡与衰败。
- 谜题: 这是红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。秦可卿的出身、死因都极为蹊跷。
-
“真事隐”与“假语存”:书中所隐去的“真事”是什么?
- 谜题: 作者声明“将真事隐去,用假语村言”。书中描写的贾府兴衰,是否在影射曹家自身的家族历史(如被雍正皇帝抄家)?还是包含了更宏大的政治隐喻?这就是“索隐派”红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。
这些未解之谜,正是《红楼梦》魅力的一部分。它像一座永远无法穷尽的迷宫,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走进其中,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,去探寻那片“白茫茫大地”之下的真相。或许,没有标准答案,正是这部伟大作品最好的答案。